758万棵树该怎么管?椒江区有“智慧法宝”

19.04.2019  11:50

  椒江区有多少棵树?

  算上海岛,椒江区共有12万亩林地,共有758万多棵各种树木。

  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难题。

  椒江区山林面积在台州市各县市区中并非最多,但是加上几座海岛,传统的测算方法,只能给出一个模糊的范围。

  近年来,椒江区以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为抓手,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引进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不断推进林业信息化建设,打造出了林业管理“智慧法宝”。

  日前,2018年全国林业信息化率评测结果正式发布,全国县级林业信息化率为53.39%,比2017年增长8.39个百分点。其中,椒江区林业信息化率达97.4%,居全国县级城市第三,入围全国前十,这已是该区第二次获此殊荣。

  换上新装备 林技员的“春天”来了

  四月,春光正好,万物生机勃发。“春天来了。”卢威陶是台州市椒江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的一名林技员,最近他老是这么感慨。自从用上了新设备,卢威陶终于告别了那个大背包了。

  2017年9月,卢威陶来到原农业林业局,成为了一名林技员。

  “我一天的工作主要围绕着电脑、林地、树木开展,与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对接林业相关工作,管护森林资源,调查、见证、记录森林资源变化的‘蛛丝马迹’。”卢威陶说。概括的来说,林技员的工作与树木、山林息息相关。

  这些工作说来轻巧,刚来到这个岗位的时候,信息化系统还没有引进,卢威陶狠狠体验了一把老林技员与林地之间的“爱恨纠葛”。

  “那个时候对林地真是又爱又恨,如果不热爱也不会参加这份工作,但是一想到要去现场勘查,又觉得心累。”卢威陶说。

  出发前准备好一个大号的背包,里面装上硕大的一捆地图卷、皮尺、测高仪、围尺、望远镜和纸质的调查记录表等装备。背上它,卢威陶和同事们一股脑儿就钻进了树林子里。

以前的林技员装备

  “走得最远的时候,是有一次在椒江和临海边界处的林子里,一天来回走了10公里山路。”卢威陶说,“纸质的山林现状图并不好读,一旦迷路,可能要绕上一大圈才能到达目标地块。

  再看看现在林技员的装备,一台平板电脑、一个红外测距仪、一卷围尺和一个望远镜就是全部了,只需有个手袋就可以全部装下。

现在的林技员装备

  “前段时间,单位还引进了一台无人机。”卢威陶说,“平板电脑与无人机的推广使用,大幅提升了外业调查的效率和准确性。外业调查中,我们可以根据GPS定位和导航,优化调查行进路线,实现外业调查的无纸化操作,对难以进入的林区,无人机航拍可有效解决上山难,耗时长,存在视线盲区的问题。

  树木也要“幼有所依、老有所养

  椒江区目前有8名林技员,相对应的是,他们需要管好758万棵树。树和人一样,成长不易,也有老有幼。

  今年3月12日,椒江区团委组织前所小学的小朋友们到前所街道的下徐村种下了700棵珍贵的红豆杉。

  “红豆杉是珍稀树苗,种在哪里,如何保证存活率,是极其讲究的。”卢威陶说。

  打开平板电脑,找到下徐村附近的山林现状图,附近的地块状况清晰可见,卢威陶用手指在图上画出一个圈来,直接就可以规划出一片种植用地。

  “放在以前,我们要现场勘查,经过测量之后,再在纸质地图上把这块地块画出来,费时费力。”卢威陶带着记者来到红豆杉幼苗种植地,红豆杉幼苗的种植面积以及整体的生长情况可以从平板上显示出来,每过一段时间,卢威陶就会把树苗的生长情况更新到数据库里。

  椒江区建成了农林智能管控平台,并将公益林管理系统、林业有害生物及浙江省营造林管理系统、古树名木监管系统等14个业务应用系统用到实处,形成了“1+14”数据网。

  在一片草地里,红豆杉的小树苗茁壮成长着。“你看这边的草又长高了,过段时间我们就会过来把树苗周边的野草清除一些,避免它们和树苗争夺养分。”看着这些树苗,卢威陶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随后他把记者抛在一边,掏出围尺开始给树苗测量高度和地径。

  在椒江区有77棵珍贵古木。这些古木的信息在森林资源信息平台中都可以看到。跟随平板电脑上规划出来的路径,记者来到了前所街道前所村宏展眼镜厂内。

  这里生长着树龄超过百年的古樟,树干粗壮,需要多人合抱,树叶郁郁葱葱,生命力十足。

  扫描树上的二维码,古树的信息一览无遗。

  “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会来看一看这些古木的情况,然后把信息更新到数据库中去。”卢威陶说,“如果发现问题,我们就会及时反馈,及时解决,保障古木的健康生长。

(记者 夏逸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