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治水新思路 城市管理新理念

23.11.2016  21:35

  钱塘江以之字形从这里向东流过,满目绿意盎然,生机勃勃。钱潮涛声,唤醒了创业创新的基因;湖光水色,映照着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水是这座城市的“根”与“魂”。

  杭州高新区(滨江)临江而建,72公里42条河道,高新企业云集于此。近年来,杭州高新区(滨江)坚决把“五水共治”列为重中之重工作,横下一条心,凝聚一股劲,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全力以赴打赢破解难题攻坚战,打赢长效管理持久战,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满意度、幸福感。

  在全国率先引入PPP模式治水,全力推进智慧河道建设,城市内河精细化管理……这片以“高新”命名的钱塘江畔,正在进行着一场治水的革命,3年治水,让高新区不仅有一流的经济、科技、人才,更拥有了一流的生态环境、发展环境。

智慧河道建设

  “雨污合流”排水口整改后全监管

  雨污合流,入河排水口里冒出黑水,是困扰城市治水的一大难题。杭州高新区(滨江)围绕城市雨污分流,从一个个沿河的排水口上溯,进行源头治理,重点解决污水管错接、漏接问题。对阳台废水进行截留分离,工地污水、商家污水重新接管后雨污分流。

  相关工作人员用了2个多月时间对排水口进行倒查,通过沿河巡视和划船调查的方式,摸清了滨江雨污分流的污染源。这次专项工作共调查了42条河道,1518个排放口,其中晴天出水的排放口118个,污染源600个,调查排水管线达167.87公里。

  杭州高新区(滨江)处于平原河网地带,水下排口众多。为了避免漏掉水面以下的排出口,工作人员首先了解河道沿岸的雨污水的铺设情况、附近企业小区的排水情况,再结合实际情况查看沿岸100米范围内的所有窨井,做好探查。

  雨污合流不是一改了之,治到哪里算哪里。为了对排水口进行最好地长效管理,杭州高新区(滨江)将排水口调查的基础资料集成到了“滨江智慧河道”中,通过电子地图将所有的排水口及对应的污染源进行了标注,实现挂图作战。排水口的编号、位置、管径、材质、标高、照片,污染源的排放单位名称、污染源类型、位置、排水量、所属排放口等资料均可在地图上直接查询,通过排水口可以直接追踪至上游的污染源。

  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极大地方便了对相关调查成果的利用。调查单位为每条河道编制了管线点和污染源成果表和调查成果报告,形成了一河一档。电子地图在手,各河长能清楚了解河道排水口的位置及上游污染源的分布情况,可以进行相应的重点排口整治工作,为G20保驾护航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杭州高新区(滨江)已经编制了合流管线和污染源分布图、污染源成果表、管线点成果表和成果报告。并按要求完成了1518个排水口的《入河排污(水)口登记表》及《入河排污(水)口标识牌》、42条河道的《河道排污(水)口汇总表》以及《滨江区排污(水)口汇总表》的制作。每个入河排水口都安装了标识牌。这为今后社会公众监督排水口提供了便捷的途径,也对管理部门对河道及排水口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长乃至市民只要扫下二维码,就能全景式地了解到河道排水口上游情况,这为今后社会公众监督排水口提供了便捷的途径,也为管理部门对河道及排水口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C管理 

  破解建筑工地污水管理难题

  作为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火热建设中的新区,杭州高新区(滨江)建筑工地众多。为了破解工地排污管理难题,遏制河道污染源,加强建筑泥浆偷排、污水乱排等违法行为的管控,滨江区成功导入“4C”管理机制,取得明显成效。

  所谓“4C”管理机制是英文City-  Construction-Comprehensive-Control的缩写,指对城市建筑工地的综合管控。4C管理共由4部分组成。首先是事前介入工地项目的开展。开工前,城管执法队员主动上门走访服务,宣传相关污水排放法规政策,告知所需办理的相关审批手续。召开负责人座谈会,发放告知书。工地方签订雨污分流排放责任书,并悬挂责任牌,标注详细的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相关信息。

  在开工阶段,城管牵头做好勘查取证。由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将对建筑工地周围及内部管网、雨水井等实时现状进行拍照留底。这些管网的淤泥沉积情况,将作为施工前和施工后的对比证据。施工单位签字确认后,辖区城管中队将作为证据进行固定保存。

  工程开展期间,所有工地按照“一工地一档案”的要求,建档长效管理。城管执法部门将事前获取的相关资料信息和证据材料、后续施工期间执法检查监管情况、违法行为处理情况等进行汇总,分别建立执法管理工作档案,并且定期进行日常检查、拍照取证和记录备案。实施建档管理的同时,执法部门强化日常检查、技术检测等相关措施,采用责任倒查机制,实现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外包单位的捆绑式管理。

  工程完工后,做好事后验收。建筑工地施工项目至土建工程完工后,滨江区城管局会邀请相关科室、养护单位及建设施工单位等进行实地检查验收。由第三方检测机构按照工地开工前检测的项目再进行事后检测。将事后检测结果与事前检测数据进行对比论证,对检测数据前后差异明显的,责令施工单位限期落实整改,并实施行政处罚。

  至今年3月杭州高新区(滨江)实施建筑工地“4C”管理以来,已有74家建设工地纳入了建档管理。如当地农村住宅小区十一区块、浙江省气象局防灾减灾中心、施强药业、网易二期、阿里巴巴二期、省警备局等大型建筑工地。这些工地按照要求落实出入口的硬化、三级沉淀池的设置、车辆的冲洗设备和落实保洁人员等措施。

  目前,杭州高新区(滨江)已经形成了首尾制约、过程监督、多方协作的建设工地管控机制。“4C”管控机制运行以来,建设工地向河道、雨水管网排放污水、泥浆的行为大大减少。据今年的统计数据,滨江建设工地废水泥浆乱排类违法案件同比减少了近三成。

   深化河长制

  创新工作方法

  今年以来,杭州高新区(滨江)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河长制”工作决策部署,深化“河长制”工作,创新机制,推进河道管理取得了新成效。

  河长全方位动员,确保河道水体责任落实。河长单位举单位之力完成好“河长制”工作。有的单位将河道分段包干,各科室分时段落实巡查;各街道明确街道级河长职责,街道条线相关工作人员全面参与。新浦河、永久河、沿山河、槐河、闸站河等河道建立了河长联络群以后,其他河道纷纷效仿,均建立了河长联络群。区级河长动员社区骨干、社区巡防等组成巡河小组,分区域做好巡查工作。街道、社区河长的作用发挥得到了加强。

  河长处理河道问题效率再提升。为着眼长效,杭州高新区(滨江)完善了河道问题抄告交办制度。区治水办向河长单位下发“河长督办单”。河长单位可随时自行抄告交办河道问题,责任单位根据交办情况立即整改反馈,对未按要求整改的,河长单位可抄送区办进行督办,督办仍未整改到位的进行追责。

  养护单位密切配合河长工作。治水办要求加强与养护单位的联系,养护单位全面动员,将河道分段落实到具体养护班组,并将每一河段保洁班长、保洁员联系方式发至各河长联络员,确保双方可第一时间沟通,解决问题及时准确。

  河长考核制度也做了相应的完善。滨江为了优化河道养护保洁市场化手段,专门出台了《养护作业考核细则》,推行按月考核,河长单位参与对养护单位的月度考评,每月由河长单位参与考核打分,与养护经费挂钩。

  滨江还确立水质会商及配水会商制度,确保治水动态实时更新。滨江区治水办牵头制定《河道水环境保障会商方案》,河长会同水务、环保、农业等单位和各街道针对汇总的水质情况进行会商,形成有针对性的排口整治和配水保洁方案。

  配水会商每日利用微信群进行,水质会商每周两次,河长单位将水质情况每周2次上报,固定在每周一及周四进行统计后会商。同时,要求监测单位加大水质检测频次,及时掌握水质状况,获取更多数据以科学配水。通过会商制度,河长单位巡查频次显著提高,区内每天有10条以上的河道保持天天有巡查。

  清水入城激活城市内河

  提高排涝能力

  杭州高新区(滨江)地处局部水系上游,自然条件下,除降水外,区内河流再无其他补给水源,这直接导致了城市内河水体流动慢,水质不容易保持。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排涝、排灌设施的建设,滨江一遇到短时强降雨就有积水“看海”的问题。

  排灌站建设有效地缓解了这两大难题。历时两年建设,钱塘江边的华家排灌站目前已投入使用,汛期能有效提高滨江区的排涝能力;滔滔钱塘江水还通过华家排灌站,变为一池清水,有效地改善了内河的水质。

  华家排灌站采用投加絮凝药剂的方式,对引入的钱塘江原水进行预处理,使原本颗粒物较多的钱江水沉淀后变得清澈。排灌站清水入城后,成为了一股城市内河的有效生态补水,激活了内河河网。不仅透明度高,颗粒物少,提高了内河的清澈度,还能降低河道清淤的压力。

  其中,杭州高新区(滨江)内河新浦河、山北河、许家河在调水初期发生的变化最为明显。这两条河的水深、透明度及流速呈逐渐上升趋势,水质呈现出明显改善趋势。其余河道,在调水中后期水质也同样有改善。

  根据现场连续采样监测表明,新浦河中游、山北河下游在调水开始1个小时后,水深、透明度及流速呈逐渐上升趋势,透明度在6个小时后达到最大值  1.15m总磷、氨氮、COD达到最低值,总磷、氨氮达到Ⅱ类标准;COD达到Ⅰ类标准。

  今年夏天,修葺一新的华家排灌站首担防汛重任,表现出色。一场突如其来的38.8毫米降雨量的大雨,如果在以往,滨盛路、滨文路基本就会被淹没,得益于华家排灌站的排水能力,这两条道路这次均没有出现问题。仅仅7个小时,华家排灌站向钱塘江排水170多万立方米——这相当于整个滨江内河水系的日常储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