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宁水利文化普查工作圆满完成

14.08.2018  19:42

【本站8月14日讯】“两山夹一水,众壑闹飞流”。 作为瓯江、飞云江两大水系源头,景宁县因水而生,因水而荣。县域内的662条河道,宛如人体内的血液,在这块小山区里纵横交织,奔流不息。长期以来,畲乡人民在治水、用水、管水的过程中,演绎出了以“”为主线,以“”为灵魂,以“”为载体的文化篇章。经过一年筹备,一年采集,半年整编,景宁县首次全县范围内水利文化普查工作圆满完成。

水利文化普查工作点多面广,涉及水利灌溉设施、水利防洪排涝设施、桥系古堰、码头船渡、水工技艺等方面。为了更科学规范、高效合理地开展普查工作,此次水利文化普查专门成立了普查领导小组,指挥调动全县各方有关部门力量,以确保不遗漏一处水文化遗产。县水利局作为普查主体,从前期规划、动员布置,到学习培训、信息采集、数据整理、审核上报再到成果公布与出版,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在两年半的普查时间里,普查工作者通力合作,对各个环节进行周密细致的安排与落实。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全县21个乡镇(街道),662条大小河道,不仅查询了大量史料,还用脚步丈量了每一个水文化遗产现场,亲身体验了畲乡水利文化之路。

此次水文化普查发现整理水利文化遗存共218余处,其中有8个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个省级,2个市级,11个县级,其中位于梧桐乡高演村的环胜桥是四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可以考证年代的水文化遗产中,最早的水文化遗产可以追溯到明朝,大部分古代水利设施年代集中在清代,部分年代可以精确到年份。

该县现已对文化普查资料进行整理编辑,分类装订成6册,其中,堰坝类1册、桥类3册、井渡口1册、其他工程1册,此外还编撰了水文化遗产特色集锦,并刻录了光盘,为今后水利工作提供很大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