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景宁推动少数民族非遗保护成效显著
近年来,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以“非遗传承有形化、非遗展示载体化、非遗成果品牌化、非遗工作整体化”四化工作理念,结合民族文化传统和非遗保护传承,深度挖掘畲族优秀传统文化,抢救性保护濒临失传的特色项目,打造非遗保护的“景宁模式”取得显著成效,全县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分别为畲族山歌、畲族“三月三”和畲族婚俗。有省级非遗项目19项、市级非遗项目33项,大多数项目均具有畲族文化元素。
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立足鲜明的地域特色,景宁县紧紧围绕民族元素多举措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以特色促成效,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发展。一是法治理念保护少数民族非遗文化。2010年,景宁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并通过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是全省首部以保护畲族民间文化为主体的法律性条文。二是围绕中心保护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文化礼堂建设,开展乡村非遗馆(室)建设,建成“安亭传师学师馆”“畲药体验馆”“岗石畲歌馆”等非遗馆群,并承办全省美丽乡村建设非遗保护现场会,积极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三是多媒体手段保护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在数据、文献、图片资料基础上,补充音频、视频资料,建设全国最大的“畲族文化资源数据库”,并以其为核心配套非遗展示软硬件,保护畲族原生态传统文化。四是文娱体验保护少数民族非遗文化。2014年“三月三”期间推出畲族风情史诗剧《千年山哈》,开创华东地区民族剧目市场化演绎先河。制作首部畲族文化题材电影《山哈女友》,把本土文化搬上荧幕。开展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举办校园非遗大赶集、畲乡戏曲进校园、民俗主题小木屋开放等活动,以互动体验共享非遗文化魅力。五是基地建设保护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开辟县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16个、非遗教学实践基地8个、非遗“活态传承”示范村4个。民族小学(畲族民歌)、民族中学(畲族问凳)为省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中国畲乡之窗大均、鹤溪街道东弄民族村为省级非遗旅游景区。深挖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源地保护、优化利用,提升非遗保护成果。六是志愿服务保护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全县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13人、市级28人、县级61人。相关的非遗项目均有较为完善的继承人,且培养建立的千人非遗志愿者队伍,为非遗项目的保护、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打下坚实的大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