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两届毕业生的坚守 浙江实践颇有成效

23.02.2016  16:20

我们的学校如何才能培养出杰出科技人才?

钱报记者走进浙大求是科学班,窥探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现状

本报记者 张冰清

其实关于基础科研这个领域,早在7年前,中国教育届就掀起了关于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大讨论。讨论的结果,是教育部联合了中组部、财政部于2009年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即珠峰计划)。

作为试点高校之一,2010年,浙江大学在竺可桢学院设立了“求是科学班”,是浙大尖子生的聚集地。

求是科学班选拔对某一基础学科有浓厚兴趣、并有志于深入学习的优秀学生进行着重培养,一共五个学科,包括物理班、化学班、数学班、生物班和计算机班,每个学科各20人左右,目前已有两届毕业生。日前,记者走进了这个班,窥探中国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现状。

2012~2013年秋季学期,浙大物理系副主任赵道木教授在求是物理班一堂普通的光学课上布置了几个讨论题,其中一个课题吸引了当时的大二学生吴宜家。随后,他和同学曹世民花了整整一年多的时间解决这个问题。

2014年,他们的研究成果发布在知名的光学期刊《光学快报》上,杂志主编得知论文的第一和第二作者都是大三学生时,连连称赞。今年,该研究又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二等奖。

但最让赵道木欣慰的是,看到自己培养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达到甚至超越了博士生的科研水平。“有些博士生的创新能力还不如他,做不出这样水平的研究。

而对现在已经保送到北京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的吴宜家而言,这只是他在探索物理的征程上迈出的第一步。

2011年,吴宜家从余杭高级中学毕业,那年是求是科学班成立的第二年。但考上浙大后,他并没有马上进入这个高手如云的班级。

竺院副院长唐晓武介绍,求是科学班的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录取的保送生,他们当中有不少在高中阶段参加学科竞赛并在全国获得奖项,所以有很扎实的学科基础。

另一类是通过每年8月份选拔考试后的新生。并非所有浙大新生都有报考求是科学班的资格,学校通过设置单科成绩等门槛,进行了前期筛选。有资格报考的学生,再依次进行笔试、面试和体能测试等考验。

不同类别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不同。唐晓武概括——数学讲究天赋,化学离不开勤奋,生物看中观察力,计算机要会折腾,物理则需要全面的综合素质,最理想的特质就是——认真、自信、踏实,持之以恒。

求是科学班实行滚动机制,不断淘汰表现欠佳者,吸收其他院系优秀的学生。以第一届求是物理班为例,4年中,5人转入,5人转出。吴宜家就是通过二次选拔成为求是物理班的一员。

吴宜家很快发现,求是物理班的教学方式与众不同,最显而易见的差别是课堂的规模。一般院系是大课堂,八九十个学生一起上课;求是物理班实行小班化教学,一个班才20个左右学生。

面对不同规模的课堂,赵道木有两套讲课方案。上普通大班,以知识传授为主,平时只布置作业,最后以期末考试成绩和作业完成情况来打分;上求是物理班,要事先准备好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讨论题,增加课堂讨论和师生互动。显然,这些在大班上很难实现。

唐晓武说,曾有老师向他“抱怨”,备大班的课,只要一套整齐划一的方案即可;备小班的课,可能要准备5份甚至10份备课方案,以针对每个学生的需求。

在这样的课堂上,讨论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赵道木教授布置的讨论题——如何逆向设计一个光阑,使得光线在通过光阑后能投射出目标图像。

在紧接着的寒假里,吴宜家用一台计算机花了一个假期的时间,一次次改进算法和精度,得出了初步的计算结果。

开学后,他带着成果去和赵道木讨论,赵道木建议他进一步用实验来验证。

吴宜家在实验室泡了三个月,做出了一个被赵道木称为“非常漂亮”的实验,随后又找到一个厂商,制作出了光阑的实物。光线在通过他设计的光阑后,能得到“浙江大学”4个中文字和“OPTICS(光学)”这个英文单词。

吴宜家坦言,应对课题的压力要远远大于做作业。因为作业有固定的答案,题解出来了,作业也就完成了。课题是开放性的,他要面临的是一个未知的结果,在接近真理之前,四周一片黑暗。但在黑暗中慢慢摸索,攻克难题的过程,恰恰是基础研究的魅力所在。

钱江晚报》2016年2月23日    A0018版   http://qjwb.zjol.com.cn/html/2016-02/23/content_3278471.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