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挖就知道地下埋的是什么 浙大物探技术助力考古发掘

11.11.2014  11:52

看过盗墓小说的读者应该都知道考古盗墓必备“神器”洛阳铲,但昨天下午举行的“浙大·敦煌文化遗产保护与学术资源库建设成果展”则告诉我们,通过技术达人们的努力,洛阳铲似乎可以淘汰了,考古可以从野外搬到实验室了,大家甚至可以像吃自助餐一样以自助的方式看展啦。

使用洛阳铲做考古发掘容易损坏文物,我们的物探技术可以做到没有挖就知道下面埋的是什么东西。像是物探技术中的电阻率技术就可以实现这点,因为石头跟土的电阻率是不同的。”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科技考古中心的刁常宇副教授称,这项技术原本是用于石油勘探的,他们目前能够做地下10米内的勘探工作。

因为野外考古的精确性很低,抢救性的发掘也容易造成文物损坏,因此浙大除了探物技术,还试图将考古工作搬到实验室里。“将考古现场的土块运回实验室后,我们使用物探技术搭配我们开发的天眼系统(由208盏LED灯和40个摄像头组成),就能做到发掘、记录、保护一气呵成。”刁常宇说。

在与敦煌合作的4年时间里,浙大采集了60个洞窟中的50多万张壁画图,为了更好展现敦煌的面貌,他们做了敦煌220窟的复制窟。刁常宇说:“这个复制窟跟美术馆的复制窟不同,它的地面是不平整的,但跟敦煌是一模一样的。为了让壁画拥有较高原真性,我们还在上面做了只有真正壁画才有的壁障层。

而这么多项技术成果中最具现实意义的是,当你用平板扫描壁画的某个部分时,会自动跳出对应部分的解说词。如果这项技术广泛应用在各种展览上,妈妈就再也不用担心我们看展啦。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记者 余驸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