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启心智
阳春四月,草长莺飞,春意正浓。4月7日上午,伴着和煦的春风,一场别开生面的学习《温家宝地质笔记》座谈会在江西地矿局赣南地调大队八楼会议室举行。来自全队近30余名老中青三代地质队员代表齐聚一堂,抚卷思情,热议该书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畅谈读后体会和感想。
一本系统珍贵的历史资料
“这简直就是一部地质科技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教材!”面对这些字迹清秀工整、图幅描绘清晰的地质笔记和手绘图,与会同志不约而同地发出赞叹。而谈及书中那一篇篇温暖细腻的回忆文章和找矿故事时,他们更是感慨不已。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赣南队原总工程师吴允兹引用唐诗形容祁连山的壮阔苍凉:“那里没有春天。温总理十几年如一日在那里开展地质工作,而且做得这么好,非常不容易。”
“温总理工作细致、学习努力、敢于创新,我们看了以后真是自愧不如。”赣南队原副总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张祖廉说:“温总理的地质笔记和工作态度,反映了广大地质工作者不畏艰险为国勘探的奉献精神,也为年轻一代的地质工作者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温总理在‘梦里常回祁连山’引言中叙述的骑牦牛过河、打驼子、跑线路等故事很平实,但读起来却令人敬畏。书中这些系统严谨的笔记,能让我们站在更高的位置来理解和把握地矿事业改革发展的历程。”副大队长杨丽萍如是说。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温家宝地质笔记》不仅仅是其地质专业笔记选编,也是其个人成长历史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国地质史上一本系统而珍贵的历史资料。
“温总理用饱满的热情、丰满的文字,记录了他25年地质生涯中的点滴往事,也记述了中国地质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宏大场面,讴歌的是新中国一代代地质战线广大职工深山探宝、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吴允兹的一席话,引起了在座所有人的共鸣。
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情感
在该书“踏遍青山觅真知”引言中,温家宝用了大段文字回顾了1985年4月3日~8日在江西地矿局原908队、原909队、赣南队调研的情景,并配发了相关照片,让全队党员干部备受鼓舞。
当年,吴允兹全程陪同温家宝在赣南调研,书中有张相片就是他在窖岭矿区拍摄送给总理的。“当时,在窖岭矿区炭质岩中发现了多层高含量放射性物质,有的地方放射性达到上千伽马。温总理当天在矿区考察时是正午时分,他亲自选择岩石,仔细敲打观察,和大家交流矿层构造。”忆起当年的情景,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依然感动不已。a
对于温家宝工作调研的一丝不苟,原909队副大队长杨明珠同样感同身受。当年在石城海螺岭矿区,温家宝坚持要到采场实地考察,在采场一点一点敲打矿脉,工作仔细,作风扎实,让他非常钦佩。
赣南队原副队级干部宋贤达时任石城松岭矿区的分队长。回忆起当时调研情景,他记忆犹新。“这张照片是在石城松岭矿区拍的。温总理一到矿区就直奔机台了解钻探情况,得知我们用的是冲击回旋钻、采芯率高,非常高兴,赞扬我们推广新技术走在了全国前列。”他还告诉大家一个小插曲——温家宝看望职工家属时路过他家门口,看到他家1岁多的小孩正蹒跚学步,怕孩子认生,便蹲下逗孩子,后来还把孩子抱了起来,说来得突然,没有给小孩子带什么礼物,就把身上的一支钢笔送给了孩子,希望孩子能成为地质接班人。“温总理就是这样平易近人。当时,机台的人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领导,都不知道该和总理说什么,但总理三言两语就把大家的心结打开了!”
队工会主席余南萍回忆说,温家宝在赣南队调研时从三楼到一楼,逐一走进办公室看望干部职工。尽管很多年过去了,但大家一直记忆犹新。“温总理有着浓浓的地质情结,地质队员对温总理也有着深厚感情。如果没有当年温家宝总理的亲切关爱,地勘单位的改革发展也不会取得今天的成果。”
一股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无论是谈及那清晰秀美的笔记绘图,还是那温暖细腻的回忆文章,大家都深深为温家宝同志那坚忍不拔的理想信念、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所折服。
在带给人温暖感动的同时,《温家宝地质笔记》也引发了更多的思考。
“无论环境怎样恶劣,温总理从不做遥测点观察,这份自律让人钦佩,也值得我们好好去反思。”
“为什么温家宝要在学习笔记中列举地质力学、地层学说、板块构造述评这三个构造形态笔记?可能就是希望我们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采取严谨的科学态度,博采众家之长,在实践中去检验真理。”
“《温家宝地质笔记》通篇都体现着温总理改革创新的开拓精神,开展工作一定要走创新之路,不能用固定的模式看待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地质工作……”
学习交流中,思想不断碰撞升华。《温家宝地质笔记》犹如这长长绵绵的春雨,为赣南队今后的发展播下了一片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