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年俗调查:代际存差异 共识在增多

23.02.2015  12:18

  如今,城镇化不断提速,城乡结构也发生了巨变。过年还有没有年味儿?传统年俗还有没有市场?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百姓感受:代际存差异,共识在增多

  2月16日,农历腊月廿八,浙江温州的一家饭店,胡奶奶正与子孙热热闹闹地吃着“分岁酒”。

  聊起年味年俗,胡奶奶说,以前过年,家人邻里忙着捣年糕、炊箬糕、晒腊肉、制鳗鲞,摆好酒招待亲戚朋友。现在过年的更大意义在于团聚,“孩子们在外地读书、工作,只有过年才回家,一家人才能吃个团圆饭。

  胡奶奶说,前些年年味变淡了,年俗被淡忘了,不过近年来“又在回来”。拿听社戏来说,“虽然听戏的大部分是中老年人,但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喜欢了,虽然他们开始只是跟着凑热闹。我也是从凑热闹开始的,慢慢对社戏着了迷”。

  正办年货的天津市民周先生说,父母会比较讲究,比如会有大年三十“押馒头”、初一拜年、初二“姑爷节”、正月二十四“填仓祭灶”等习俗,自己就简单了些,不过也对传统年俗越来越感兴趣,“福字、吊钱儿、春联都必不可少”。

   年俗市场:商品在热卖,习俗在复苏

  春节期间,天津古文化街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到处都是售卖灯笼等吉祥挂饰的商铺,作为天津传统的年俗品“吊钱儿”更是热卖。

  在一家贴着“”字招牌的摊铺里,摆满各种刻镂着吉祥图案和文字的吊钱儿,迎风飘舞。老板告诉记者,他每年都在这里卖吊钱儿,生意一直不错,感觉这几年人们越来越讲究了,来买传统年俗用品的人也更多了。

  天津传统的杨柳青年画一直卖得很好。老板说,很多人不仅仅是过年的时候换上新的杨柳青年画,平时也有不少人来买,这已成为天津的一个品牌。

  在温州,火热的不仅是年俗商品市场,更有年俗文化市场。近些年,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一些当地传统年节习俗开始复苏,诸如迎灯、会市、滚龙灯、看社戏等。作为南戏的发祥地,温州几乎每个村镇都有古戏台。当地活跃着30多个民间职业剧团,春节期间,各村镇、社区都会请剧团来演社戏,为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大餐。

   专家学者:不仅要传承,同样要创新

  过年,过的就是个年味儿。

  “近年来,在中央重视传统节日建设工作的推动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框架下,我们的传统节日获得了百年来所没有的有利局面,年俗传统得到复兴,年俗消费市场趋于活跃。”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萧放表示。

  老百姓对传统年俗也在重视,虽然在城市和乡村、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重视程度有所差异,但是一种继承习俗、涵养传统的意识在提高。而传统年俗的文化及社会价值不容否认,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杨琳表示:“过年民俗有助于提高民族归属感,有助于凝聚亲缘关系,对促进社会和谐有重要作用。

  传统年俗是流淌在中华文化血液中的一部分,年节真的有味儿、真的融入人们生活,少不了传承,也少不了与时俱进的创新。专家们表示,建设传统年节文化,需要重视其精神核心、年节礼俗仪式的恢复与重建、年俗中物质产品传承与当代设计,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节日文化,并成为民众享受的生活传统。记者李洪兴曹怡晴朱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