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你咋回家?

26.01.2016  14:15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我知道你想衣锦把家还……”电影《人在囧途》里面的画面相信是对当下春运的很好写照。主人公的迢迢归家路包括了常见的飞机、火车、大巴,已经很少见的轮船,甚至还有毛驴车、拖拉机,还有逐渐受到追捧的春运自驾,高效的场景背后是很多的心酸和无奈。就比如说,黄牛对车票的压制,以及普通火车上的拥挤,这些其实毫无夸张的成分,显得分外的真实。

   聊聊交通方式:

  回家的交通工具有很多,传统的飞机,火车列车以及汽车。当然还有自行车,步行,轮船什么的。

  飞机的快速是许多公司人的选择,但是雨雪大雾天气的误班误点现象各位实在是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而且要早早的到机场,航班次少,选择余地也不是很大。说到这里不提及价格就要被拍砖了,的却,飞机的费用会稍贵,不过其快速的特点还是赢得了很多人的青睐。

  火车相信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其实惠、选择的多样性、时间的稳定性、最强的安全性等优点都使得火车回家是看起来最美好的回家方式,而且,火车上会遇到很多有趣(好看)的人(异性)。缺点也是很多,就买票而言,早期的买票难还是反映事态炎凉的极佳素材。虽然近况好了很多,12306已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仍然任重道远(其验证码就已经养活一帮段子手一个星期了)。而火车站的拥挤,不仅仅是体力的考验,也是对伦理道德的考验。而且,就普通的火车而言,车厢秩序管理的不利,黄牛的囤票行为,也够一批人吐槽了。

  相对传统的运输方式还有汽车,相对于火车来说,可直达以及多班次(对于短途来说)还有购票相对轻松都是其优势。只是路途的颠簸使得腰力不佳者望而却步。对天气以及路况的依赖性更强,而且车内氛围犹如密闭容器内的榴莲香菜羊肉的杂烩,不过这对便急者焦急等待服务站的心情来说,都不是个事。

  有的人则会选择一些特殊的方式回老家:请个两天假,买身装备,手机充好电,骑车上路。这样的人,不是无奈就是情怀。不管是啥,小编要点个赞。可是,回到家后,面对母上的亲切埋怨以及一桌子的好酒菜,想必啥都是值得的。

  近年来互联网出行的软件开始在民众中热门起来,拼车回家,开始被大家接受。主要有网络的拼车召集以及出行软件上的拼车这两种方式。一群人买点零食,路上聊聊,由“你好我叫陈大明”升华到“过年来我家玩,卧槽,你电话多少哇?”想必惬意,搞不好可以拿来抵挡七大破八大姨的口舌之快。只是,女孩子出门还是多留个心眼。平安到家才是父母最想看到的。

   带公德上路

  《人在囧途》中的描绘很贴合社会,不装逼,不拔高,这正是小编喜闻乐见的地方。虽然回家过年是个开心的旅途,却并不能就国民的素质还是在一些方面有待提高的实事进行回避。

  国人在一些公众场合的行为比如:大声喧哗,乱丢垃圾,脱鞋翘腿,等等,与其说是让人烦心,不如说是让人揪心。小编不喜欢恶语论断(感谢都市汽车网的小王同学的谆谆教导),只是熊大妈抱着熊孩子看着熊出没吃着小熊饼干本无错,但是上下其手,熊性暴露就会引爆群愤,毕竟车厢不是你开心就好的地方。只是太多的时候,乘客面临各色的不愉快,觉得回家过年,还是图个干净利落,省得麻烦上身,自讨没趣,也就忍着。

  想必大家都对地铁传媒上的公益片深有印象,讲的是一位女大学生在火车上为了让一位老大爷休息宁可自己站着的故事,的确值得人扪心自问。出行在外,不仅仅要遵守交通法则,小到先下后上,往里挤挤,大至不逃票,按号入座,都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只是,除此之外,大家也要带上爱心和公德,尊敬乘务人员的工作,给老弱病残让座就是传统美德一直提倡的,这样的车厢,留下的不是瓜子壳,而是笑声与谢谢。

   春节常态,平常心就好:

  小编在上大学的时候,刚好碰上动车开通,于是,“车窗+阳光+耳塞”组合套餐的意淫就是学生狗对“中国社会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坚持走一百年不许变”的不甚理解的最好诠释(政治没学好)。只是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首先,只有五分之二的概率才能坐到车窗边上(看来数学也没学好),能在拥挤的人流到达火车站,进车厢并奋力找到自己的位置恍然已回到了半个家,而那份回剩下半个家本应该透露的优雅则被熊孩子一扫而尽,取而代之的是疲惫和烦躁。

  在工作后,小编正式的遇上了春运,和大伙一样的各种经历,小编对各种春运带来的不顺心也开始释然,也开始理解哪些春假坚持要提前回来的朋友们,已不是“父母健在不远行”的问题,而是城市打工者实属无奈,毕竟谁不想在家里多陪陪家人。只是过年在如人们心中的地位,已经远远的超乎地域的变更,更在乎的是故乡的情怀以及对家人的眷恋。

  其实大家放平心态,春运难,回家难,只要家人一生安好,健康常在,便是极好。没事多打个电话回家报个平安,问问家长里短,母上开心,亲家高兴,这才是大家想看到的。

点击查看汽车频道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