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煤老板的“建家”情结
12月15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仁县巴铃镇百卡村上送瓦组。沿着蜿蜒的山路盘旋1500米,3间蓝色的板房便浮现在营盘山半山腰的云海中。如果不是走近细看,谁也不会知道,这3间板房竟是附近镇上3000多名农民工的职工之家。
“啧啧,多金贵的坪地,拿来修度假山庄,一年能赚好多钱!”当路人对这3间板房评头论足时,百卡村农民企业家黄廷益却对自己的这个决定满意极了。他说,这3间板房才代表他拥有的真正财富。
从3个人到700名职工
黄廷益在当地算是大名鼎鼎的“明星”企业家。从1971年开始,他进了当地一家国营煤矿,一干就是17年。上世纪80年代末,黄廷益放弃了国企“铁饭碗”,到温州务工。
1999年,黄廷益回乡开办兴仁县富益煤矿。开始,矿上只有3名职工。随着煤矿规模渐渐扩大,矿上的工人越来越多,但令他头疼的问题也出现了。很多当地村民在煤矿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会跑到外省去打工,几乎没人能持续干满5年。煤矿的环境和待遇在当地还算不错,但却出现了“留不住人,招不进工”的状况,黄廷益百思不得其解。
“老黄,建个工会吧。你的煤矿留不住人,根源就在于工人没有一个‘家’,没有归属感。”直到2005年的一天,兴仁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总工会主席蒙贵翠的一句话,点醒了他。“好,我建!”黄廷益说干就干,当年在县总的支持下,富益煤矿成立了工会组织。从此,煤矿里的文体活动开展起来了,帮扶慰问、金秋助学、工伤维权——工会工作也是风生水起,矿工们口口相传,很快煤矿的口碑就在周边村寨叫响。就在邻近的小煤矿苦苦招工而不得时,黄廷益却开始为纷至沓来的求职者犯愁了。
工会的组建,让职工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富益煤矿率先走上规范发展的快车道。当年,煤矿拥有职工700余人,年产值4000多万元。
“煤老板我不当了”
一帆风顺时,黄廷益却做了一件“疯狂”的事。
2009年,正是煤矿效益最好的时期,黄廷益却辞去了董事长的职务。朋友一片哗然:他究竟要做什么?直到今天,黄廷益才透露,这个“疯狂”的灵感,来自于他对工会工作的观摩和感悟。
“和工会打交道多了,和工人们相处多了,才渐渐感觉到做企业不能只有物质财富的追求,而是应该想办法让工友的日子过得更好。”黄廷益认真地告诉记者,以前,每当矿工会开展活动,他都会到场参加,慢慢地,他喜欢上了和工人交朋友。
那时百卡村和马路河片区满山都是小煤窑,每到冬季,山顶光秃秃的,笼罩着团团烟雾,生态破坏状况触目惊心,树木大片枯死。当地人都说,“百卡村只剩下能挖煤了,其余什么都种不出来!”这话深深刺痛了黄廷益。经过反复考虑,最终,他决定彻底告别挖煤这个行业,带着村民走绿色致富路。
于是,黄廷益一个人承包了8000亩荒山,创建了富益茶叶公司。他把挖煤赚来的8000多万元全部用于整治土地、修建道路、拉通水电、建立苗圃基地上。在他的带动下,到茶场务工的矿工也越来越多。从矿工变身为茶工,每个月收入3000元,一点儿也不比挖煤工资少。他还带着乡亲们实施了1.3万亩退耕还林工程,让周边村寨的万亩荒山披上绿装。
2010年,村里成立了村工会,黄廷益没事就上那儿转一圈。他心里始终装着一个梦:再建一个和当年矿上一样的职工之家。
先建“家”再建厂
黄廷益决定创办茶叶加工厂。2012年,通往加工厂的路修通了,水电也接了进来,该建厂房和办公楼了,但黄廷益的举动又让所有人大吃一惊:他在半山腰的厂房选址处,拿出最好的地块,投资60余万元先建起了职工之家、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和文体活动室。
“厂子都没建起来,建个职工之家做什么?”有人不解。
“筑巢引凤,企业的发展归根结底靠人。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一定要先给工人把‘家’建起来。”黄廷益回答。
他精心布置职工之家,为之配备家具,采购电器,选配图书等,并建立起相关工作制度。很快,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和兴仁县各级工会的支持下,茶叶加工厂工会正式成立了。黄廷益终于圆了自己的梦想。
每天的午休时间,黄廷益和茶叶加工厂的职工们在职工之家看书、下棋、聊天,原本没有业务接触的同事,也因此熟络起来。
工会又带给黄廷益新的惊喜。百卡村很多村民对茶产业的相关技能和知识并不熟悉。厂工会就组织职工学习有机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的基本知识以及布依族民间文化知识,分期组织职工到湄潭、凤岗、浙江等茶叶产地进行学习考察,选送青年职工到茶校进行培训。工会还组建了布依族文艺队,既丰富了企业文化生活,又带动了周边布依民歌的活跃与繁荣。同时,积极组织职工为公司提合理化建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职工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我这3间板房建得值,太值了!”黄廷益说。(中工网记者 李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