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桑蚕村,半数蚕农已改行

17.04.2015  20:43

    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几乎每一个江浙地带的孩子,都是伴随着这样的描述长大的。又到了万物复苏的季节,那桑树枝头一抹不经意的绿色,象征的是桑蚕业又进入一年中最繁忙的那几个月了。

    可是有这样一组数据,让人看了有些意外——

    来自省农业厅数据显示:我省桑蚕产业顶峰出现在1992年,当年蚕茧产量是14.2万吨;2014年,这个数量已经萎缩到5万吨。从2008年到2014年,浙江桑蚕业已经连续7年滑坡。去年,全省共发放90.6万张蚕种,今年的发放量还会有15%的下降。

    眼下,正是蚕农养蚕的季节。然而浙江桑蚕业即将迎来的不是春天,而是连续8年的滑坡。

    作为丝织物生产的上游产业,浙江桑蚕业的滑坡是否也让丝绸产业进入冰谷?曾让浙江人引以为豪的桑蚕业又为何会坐了滑梯?

     丝绸城里的商户

    都在担心桑蚕村

    贯穿杭州体育场路和凤起路的丝绸街,几乎算得上是杭州丝绸集散地的代表。本地人喜欢来这里淘便宜货、远道而来的中外游客也会买点真丝做纪念。

    昨天下午,钱报记者也去逛了逛,发现各家店内的客人并不多。很多店铺门口最显眼的位置,都摆着打折信息:“方巾10元/条”、“加厚披肩35元/件”……

    记者在一家真丝裤衩的门口停下了,还没开口,店里的胖老板就打开了话匣子:“100%真丝短裤,30元一条随便挑,网上还没我这里便宜呢。

    胖老板是台州椒江人,他说,这丝绸城里1/3的商户都是台州人开的,一般都是前店后厂的模式。但说起这几年的面料,这个有些耿直的台州人直接皱起了眉头:“种桑养蚕的人越来越少了,面料价格又涨了,这两年,生意特别不好做。这街上的商户,生意基本靠批发,大概占到全年八成。卖一件睡衣的利润不过十几块。现在,金发碧眼的来得少,非洲和西亚国家游客也喜欢挑便宜货。

    胖老板的直观感觉,在我省首席桑蚕专家、浙江省农业厅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胡海平这里找到了原因。他这样描述浙江桑蚕业的窘迫:“国家‘东桑西移’的产业梯度转移基本到位,浙江蚕茧产量增加的潜力与空间不大,蚕茧粗加工也出现了向西部转移的明显态势。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施雯 本报通讯员 厉宝仙/文 梁津铭/制图        编辑:易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