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海生物探索“白烟变钱”,引进德国焚烧炉设备,副产蒸汽每年带来两千多万元经济效益

06.02.2016  09:18
  

 

  

  ◆本报见习记者徐晶锦 记者晏利扬

  说起传统的医药行业,往往是“污染大户”的代名词。原因是医药行业污染物排放量大,治理难度高,特别是发酵类、化学合成类制药企业,尤为如此,老百姓谈之色变,近年来成为环境监管的重点。

  位于浙江省绍兴滨海新城生物医药产业园内的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昌海生物分公司(以下简称“昌海生物”),却直接以两个“领先”颠覆了人们的观念:废水处理“全国领先”,废气处理“全球领先”。此外,还循环利用“三废”,年增2000多万元经济效益,把治污做成了产业。

   废气处理如何带来高额回报?

  不惜“血本”,引进先进设备,量身设计工艺

  在昌海生物厂区里,矗立着两座高高的烟囱,副总经理安永斌告诉记者,烟囱里升起的“白烟”并不是有害的废气,而是没有污染、还能够变钱的水蒸气。

  2012年,昌海生物投资7000余万元,引进了德国DURR公司的一套RTO和两套VAR焚烧炉设备,可处理工业废气、危险固废和废水。据介绍,昌海生物是国内第一家引入最彻底的废气处理方式的企业。

  昌海生物是位于绍兴的浙江医药的全资子公司,2011年开建,项目占地1280亩,计划总投资78亿元,主要生产符合国际标准的出口制剂、生命营养类及创新药物等现代生物医药产品。

  安永斌从事医药行业已有24年,作为一个老药厂人,深深了解环保是制药企业的痛点。在企业成立之初,昌海生物就意识到了废物处理对于一家医药企业的重要性,环保永远是最先考虑的。“必须改变医药行业污染大户的形象,只有将排放的废物做好无害化处理,企业才有竞争力。我们考察了国内外的废气、废水处理经验,希望寻找到最为适合的处理设备。”安永斌称。

  通过长时间的寻找、对比、考量,他们选择了德国的焚烧炉设备,并请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任南琪主持工艺设计,建立了完整的废水处理设施,并与国家城市水处理研究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建立合作关系,于日前成立了浙江省环保类第一家院士工作站。

  “虽然投资巨大,但我们是有底气的,因为我们找到了资源循环利用的方式。”德国焚烧炉产生的热量经两台余热锅炉会产生蒸汽,而平时药厂生产要大量使用水蒸气。原本要向旁边的大唐热电厂购买的水蒸气,现在部分可以自给自足。据了解,这部分副产的蒸汽每年可带来2000多万元经济效益。

  “原先,医药企业产生的废水和废料一般委托给其他环保企业进行处理,不仅花费大,而且处理成效很难得到保证,不少医药企业也因此亏本。但是现在,通过这一系列途径,不仅变废为宝,还能循环产生新效益,在解决‘三废’出路的同时实现了能量梯级综合利用。”安永斌表示,“目前,还有20%的蒸汽从烟囱往外排出,我们正计划着将这些蒸汽也利用起来,让它继续为企业创造效益。

   怎么改变污染大户固有印象?

  重视社会责任,依托循环经济,注重环保背后的社会效益

  走在昌海生物的环保资源厂内,闻不出一点味道。这个占地100亩的环保资源厂,相当于昌海生物分公司的一个环保“车间”,但它确实是一个自成体系的企业,独立核算,有考核指标,完全按照精细化技术要求来组织生产。只不过,它的生产原料是自家制药企业排放的“三废”,使用的是国际顶尖的废气处理设备,合作伙伴是国内一流的专家团队。

  不只是厂区内闻不到异味,废水、废气处理车间里同样也是看不见污水、闻不到气味。“其实我们脚下藏着1.5万多吨废水,而且这些废水贮存在8米多深的池子里,只是我们用其他材料把它盖起来了,所以看不到也闻不到。”环保资源厂负责人王渭军介绍。

  周显明是昌海生物附近一个村子的村民,“这家医药企业和以前想的不一样,没有气味,也不见废气排出。”他说,这种感受不少村民都有。本来以为家旁边建了个药厂,这下没有好日子过了,但这几年下来他们渐渐放心了。

  “原先一听到医药企业要进驻滨海,附近的不少老百姓都反对。但是这几年下来,他们的观念慢慢在转变。”绍兴滨海新城环保分局副局长杨滢说,昌海生物改变了老百姓对于医药企业的固有印象。“这说明,医药企业并不等同于污染大户。

  据了解,昌海生物将总投资的10%投入到环境治理中,规划建设占地100亩的环保资源厂,目前已投入4.1亿元,全部建成后将投入6.1亿元。等到环保资源厂全面建成后,每天将产生600吨蒸汽,每年产生经济效益4000万元。

  绍兴滨海新城管委会主任潘晓辉用两个“肃然起敬”形容昌海生物。“一是这家企业将总投资的10%投入到环保中,在理念上是超前的,投资力度令人肃然起敬。二是这家企业找到循环经济的新模式,目前企业的废气处理水平已经达到了全球领先,废水处理水平也位列全国领先,真正做到了变废为宝,这种商业模式令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