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场昆曲讲堂"中国美院开讲 传统戏剧如何抓住年轻观众
浙江在线9月2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虞飞 首席编辑/赵洁) 今天下午,浙江省“幽兰之美”传统文化公益项目启动仪式暨“幽兰讲堂——百场昆曲讲堂”首期开讲仪式,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的学术报告厅举行。浙昆“世字辈”、业内享有“巾生魁首”之誉的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汪世瑜,为美院师生带来了一堂生动的“昆曲之美”讲座。
传统戏剧进校园
要培养年轻观众
“2007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兰州交通大学演出时,剧团的工作人员怕学生们都坐不牢,吩咐剧院管理人员把大门关牢。”这部剧的总导演、艺术指导正是汪世瑜,他说,当时大家都不知道这个《牡丹亭》会演成什么样。
“所谓的青春版,就是在保持昆曲抽象写意的美学传统之上,适当利用现代剧场的概念,来衬托这项古典剧种,使其适应现代观众的视觉要求,并由年轻演员挑大梁。”
在“幽兰讲堂——百场昆曲讲堂”上,汪世瑜从昆曲的历史渊源和艺术特征,谈到了中国美术学院与浙江昆曲的紧密关系,以及近年来他倾力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等昆剧舞台剧的创排体会。
“从美丽的古典到青春的现代,这部《牡丹亭》尽展缠绵四百余年的生死至情,既经典又通俗、既浪漫又现实,可以超载时空、动人心魄。”汪世瑜说,如今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已经没有耐心静下来欣赏一场戏曲演出。
“如果他们能够静下心来走进戏曲艺术的世界,那么就会发现,戏曲里面也有不一样的天地。 ”
从2005年开始,教育部每年在全国普通高校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如今该活动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10年来,专业艺术院团将高雅艺术带进全国多个省市高校,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在丰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高雅艺术也觅得更多知音。
浙江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薛亮说,当今社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多元文化冲击与社会文化转型,广大学子们身处这样一个文化生态环境中,他们的审美倾向也会留下时代文化的烙印,这就导致他们的审美呈现出这个时代审美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也恰恰给昆曲这一传统艺术的传承与普及带来了机遇。“为了积极推促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避免活动流于表面,浙江昆剧团与中国美院团委合作开展了‘幽兰之美’系列活动项目,使之能够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各个角落,引领青少年学生提高审美修养,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将年轻人留在剧场
戏好才是关键
“昆曲中包含了大量的古典诗词,既培养艺术情操又丰富知识,还能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大二学生王初是校戏曲社团的成员,她说,自己从小对传统戏曲感兴趣,尤其是昆曲。
“有时候静下心来走听昆曲,会被里面优美的唱词和动听的旋律打动。”王初说,平时在社团活动时,他们经常播放昆曲的影像,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很受欢迎,“这样让人更容易理解昆曲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也有助于培养一批有文化素养的高水平受众,兴许将来他们对昆曲的提升、再发展都能起到作用。”
但是,学生们更喜欢类似“幽兰之美”这样的活动。王初告诉记者,昆曲讲坛要进美院的消息一出,小礼堂的300余席位瞬间被抢光,说明大家对传统戏曲很有兴趣。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胡钟华告诉记者,中国昆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青春版《牡丹亭》的顾问白先勇先生,曾两次作客美院,浙江昆剧团和中国美院合作,是一次很有意义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创新合作。
“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思考怎样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艺术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们产生影响。”胡钟华说,此次高雅艺术进校园,用戏曲艺术来熏陶当代大学生,正是弘扬传统文化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也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昆曲进校园,播下艺术的种子,一定要更积极地去做。”汪世瑜说,如今戏曲观众群越来越趋于老龄化,因此戏曲艺术的传承首先要争取年轻观众,只有这样才能使戏曲焕发生机与活力。
“以青春版《牡丹亭》为例,演员靓丽、舞台绚烂,唱腔设计和肢体语言上也很年轻化。用青春版把他们引进门是一个不错的方式,但引进门之后要告诉他们戏曲原有的面貌,戏曲中那些真正美好的内涵。概况来说,就是戏要好,才能真正留住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