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粮走俏省农博会带来启示 消费升级:五谷杂粮也精彩
2015年省农博会开展首日,萧山新农都会展中心的旱粮展示展销区里,市民魏先生和许多前来逛展会的人们排起了长队,只为品尝一只“不一般”的包子。
“这可不是普通的包子,它可是使用马铃薯做成的。”只见,展区工作人员一边解说,一边揭开一屉新的蒸笼,将一只热气腾腾包子递了过来。魏先生咬了一口,发现除了个头比普通包子小一点,口感稍带一点韧劲,几乎和普通包子难以分辨,不由得啧啧称奇。
马铃薯做成的包子、番薯做的年糕、玉米做的小零食……五谷杂粮成为本届农博会的一大亮点。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旱粮走俏农博会的背后,是我省近两年来旱粮产业的突飞猛进。据省农业部门统计,今年我省旱粮播种面积达696.84万亩,同比增加32.95万亩,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36.1%。
五谷杂粮抢手
在和平会展中心的一楼展区,前来参展的嘉兴农户周国良正忙着补货,将自家展台上重新摆满一包包塑封的大豆、赤豆、黑豆等有机旱粮产品。“没想到,这些东西在农博会上那么好卖,才两天的功夫,之前带来的几箱都卖完了。”周国良说,他一早又新调来一批产品。
周国良种旱粮已经有年头了,他说这几年随着人们对主食消费需求的多元化,旱粮越种越有滋味。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他联合周边102个农民,组织成立了嘉兴市明星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将300多亩旱地主要用来专种杂粮。
不仅如此,儿子周高峰如今也子承父业,一边进行有机种植,一边还搞起了网店,进行网上销售。“一看这样两斤装的大豆,经过简单加工,塑封包装后能卖到合作社的。”周高峰说,虽然现在合作社卖粮主要还是靠传统渠道,但他相信网上消费群体对旱粮的热情能把这块业务越做越大。
离周国良的展位不远处,上虞崧厦镇胖子食品厂的展位前挤满了人。原来,这里的主打产品年糕和别处不同,不仅有传统水磨年糕,还有各种颜色的杂粮年糕。“暗红色的是高粱年糕,紫色的是紫薯年糕,黄色的是玉米年糕……”展位负责人潘奇扯着略微嘶哑的嗓子说,一般的年糕,哪家都有,可她的杂粮年糕可不多见。“这两天生意太火爆了,你看我这嗓子都变哑了。”
玉米饼、番薯片、薯条等杂粮小零食在农博会上也同样走俏。一位阿婆手拿半包没吃完的玉米饼,又一次来到海宁海州香禾食品有限公司的展位前,对销售员说,“你家这玉米饼又香又脆,而且不是很甜,适合我的胃口,再给我拿10包。”展位负责人吴张清说,他们公司主打产品就是玉米饼,这几年业务发展很快,今年销售额已经突破千万。
旱粮种植看好
旱粮产品热销农博会的背后,是浙江旱粮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越来越多的浙江农户正是看到这一点,尝试引进新品种,将以往土地“冬闲”的时间利用起来,提高亩产效益。
在磐安县丰源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番薯地里,番薯已到了收获的季节,仓库里储藏了不少收下来的番薯。“我们这里的番薯品种可不少,种得最多的要数新品种迷你小番薯。”合作社负责人厉秀月说,这个品种最俏,前阵子刚有上海、杭州的客户过来拉走了35万斤。“一公斤卖3块多,农户种一季一亩地就能有3500元。”
厉秀月告诉我们,他还在尝试更多新品种。去年,合作社刚引进了一个新品种“美国豆薯”,亩产量只有500斤左右,但因为口感好,卖到40元一斤还供不应求。
提高亩产效益,除了新品种,还少不了创新农作模式。在兰溪市马涧镇的马铃薯生产示范基地,秋马铃薯刚刚结束采收。“现在我一年种三季,从地里‘刨’出的东西越来越多。”基地负责人周福阳说,他第一季种春马铃薯,第二季种水稻,第三季再种秋马铃薯,每亩纯利润少说也有3000元。
“类似周福阳这样的轮作模式在浙江正越来越多。”省种植业管理局旱粮专家蔡仁祥介绍,目前,我省已经探索出了10多种旱粮高效栽培模式,包括“双季小番薯-蔬菜”、“高粱-蔬菜”、“马铃薯-水稻”、“大小麦-春大豆-晚稻”、“蚕豆-玉米-晚稻”等种植模式。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翁杰 通讯员 陆卫东 编辑:见习编辑 汤馨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