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旧有增长方式 浙江重蓄发展动力源

13.01.2015  19:26

  1月6日,宁波-舟山港定海港区大浦口集装箱码头桥吊起伏、集卡奔忙,工人们正热火朝天的忙着卸载作业。

   浙江在线01月13日讯 有人说,浙江经济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此言不虚!

  改革开放的前30年,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换来了产能扩大;通过“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实现了市场拓展。由此,带动浙江经济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长13.3%,居全国第二位。

  不过,此后浙江经济呈现“疲态”。特别是2009年之后,增速放缓趋势更加明显,年平均增速只有9.6%,回落幅度居全国各省区前列,且首次出现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状况。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发展“红利”日渐弱化,无法支撑经济快速增长需要

  调研中我们发现,浙江经济放缓,与发展“红利”日渐弱化有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环境承载压力越来越重。浙江是个名副其实的资源小省。以全国1%的土地,承载了占全国5%的人口,产出了占全国7%的GDP。许多企业想做大,没有用地指标。由此,大批企业家只好外出创业。以安徽、江西两省为例,浙江商人投资额占这两省吸引内资额的35%至40%。浙江人在全国各地经营的专业市场多达3000多家。在外创业的浙江人多达600万。

  由于自然资源严重超载,浙江单位国土污染负荷和环境承载容量已无法支撑现有经济发展模式。2012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浙江八大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32个省控地表水断面为劣V类。

  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在过去的30多年中,浙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实现。如今,人口红利拐点已提前到来:2011年政府监测数据表明,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劳动报酬增长25%。即便工资增加如此迅速,用工缺口仍然很大。全省仅技能人才缺口就达700万人,缺工已从技工短缺向普工、技工双短缺发展。

  产业层次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粗放型”、“低小散”一直与浙江经济如影随形。从2012年浙江公开的数据看,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的制造业中,纺织、化工、橡胶、钢铁、有色金属、造纸等传统产业依然占较大比重。印染、造纸、制革、化工等4大重污染产业,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占全省工业排放量的67%和80%;电镀、制革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到5%,但铬排放量却占全省的92%。

  宏观经济形势愈趋严峻。就国际形势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堆积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未从根本上化解,全球经济低迷已成新常态。这很不利于出口大省浙江的发展。而从国内形势看,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也在下降……

  浙江要想屹立于发展潮头,必须重蓄发展动力源。

    以“高质量的GDP”取代“高增速的GDP”

  早在10多年前,浙江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转型升级”“腾笼换鸟”等一系列旨在重蓄动力源的新举措。前几年,国际金融危机袭来,浙江经济虽也遭受重创,但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赵洪祝同志旗帜鲜明提出:“硬杠杠不能宽,紧箍咒不能松,困境中更要咬定转型升级。复原原来的生产方式,发展后劲只会更加缺乏。”

  浙江适时提出:向改革要活力,向科技要动力,让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增长与转型、生产与生态和谐共生。赵洪祝的话掷地有声:“以高质量的GDP取代高增速的GDP!”

  要彻底改变旧有增长方式,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

  蓄电池、水泥、粉体、印染、耐火砖、工业炉等产业,曾经是浙江长兴县的工业支柱。那时候,往来的司机一听说要经过长兴,便连连摇头——国道两旁遍布冒着黑烟的烟囱,汽车经过总会落满厚厚的粉尘。有人戏称,连这里的麻雀也是黑色的。

  长兴的环保问题,一次次亮起“红灯”——被省环保部门列为重点治理区;关于污染的告状信一次次呈上省市领导的案头;因污染引起的群体事件不断发生……

  粗放发展模式已将长兴推向悬崖的边缘,救赎的唯一办法,就是转型升级。长兴采取“休克疗法”,对蓄电池行业实施比国标还要严格一倍以上的“长兴标准”,将大多数蓄电池企业倒逼出局。175家蓄电池企业,最后只保留了16家。

  如今的长兴,产业结构焕然一新,逐渐形成了新型电池、现代纺织、特色机电三大支柱产业。传统的蓄电池制造整治后为新型电池产业,龙头企业天能和超威,两家就占据了全国新型电池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电池产业,从“浙江制造”一跃成为“浙江创造”。

  高质量的GDP取代高增速的GDP,给长兴带来了什么?长兴摘下污染帽子、成为“国家生态县”的同时,还摘取了湖州市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的冠军;在全国百强县的榜单上,从2002年的第107位升至2014年的第44位。

  山区县新昌,“八山半水分半田”。面对资源和区位制约,“先天不足”的新昌人提出:“底子不足特色补、规模不足质量补、资源不足科技补、区位不足服务补”的发展思路。

  政府运用科技投入的杠杆作用,引导和带动全社会投身科技创新。县里编制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导向目录,明确优先发展生物医药和先进装备制造两大优势产业。与之配套的是,县财政每年安排1.5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

  这一杠杆撬动,带来的是“小县构筑大科技”目标的实现:今年上半年,新昌全县共申请发明专利770件,居全省各县市第一位。

  大科技释放大红利。这个山区小县创造出一个个国内国际行业“冠军”:摩托车汽车轮毂产量全球第一;空调四通换向阀产量全球第一;维生素E产量占全球的60%左右……新昌不但摘掉了“全省17个次贫县之一”的“帽子”,还一跃成为“全国百强县”。

    变“人口红利”

    为“人才红利”

  重蓄发展动力源,人的素质提高是关键。

  这些年,人口素质与浙江经济大省的地位极不匹配:文盲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4个百分点。

  如此,便使许多企业在转型面前陷于尴尬境地:想将优秀的创意和设计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却缺少大批技术娴熟、能够掌控现代化设备的技能人才。有一流的生产设备,生产不出一流产品。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浙江双管齐下:一,提高劳动力素质;二,引进高精尖人才。

  对普工,浙江推出“人才技能工程”——让浙江每一位劳动者都有免费获得技能培训的机会,让每一位劳动者都有一技之长。一方面,加大企业“订单人才”培养力度。在全省扶持培养10所技师学院、100个专业、1000名教师;建立面向企业职工、农村富余劳动力、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各类劳动者及其职业生涯不同阶段需要的职业培训体系。另一方面,推出“技能取经之旅”。每年输送100名一线技工到德国、意大利、美国、新加坡学习。

  同时,还通过杰出职工“金锤奖”、“银锤奖”,“首席工人”、“首席技师”,“钱江技能大奖”等不同梯次的技能人才评选表彰体系来打造“蓝领精英”。

  截至2014年6月底,全省技能人才总量已达872万人,近两年半时间里,技能人才总量就增长了200多万人。

  除了提高普工的技能,浙江还推出旨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从2009年至今,已引进高端人才939名。这些人才,共取得国家专利29483项,获得国家级奖项121项,省部级奖项241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219项、省内空白245项。

    从关注“经济增长”转向关注“经济健康”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改善,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如果经济活动带来的是环境污染与健康丧失,毫无疑问是“负的GDP”。

  经济增速换挡,本质是一个结构优化再平衡的过程。

  早在2003年,当一些地方还热火朝天地追逐GDP时,浙江发展已开始悄悄换挡:从关注GDP转向关注人民生活水平;从关注经济规律转向关注经济健康。提出并启动生态省建设方略,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10多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坚守“生态财富价值观”不动摇,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抓,初步形成了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适度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范式。

  淘汰长期形成的落后产能,不但要有决心,还得要有良法。浙江的做法是:以政策为引力,市场给压力,汇聚成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

  首先从体制入手,推动生态功能区建设。在全省划定了68212平方公里的限制开发区域和21109公里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别占全省陆域国土面积的67%和20.7%),全面构建生态功能区建设财政扶持政策体系,支持开化、淳安等地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示范区试点建设,激发地方保护生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与此相配套,从战略保障入手,推动生态环境美化优化。免除丽水、衢州等地的GDP考核要求。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内全流域生态补偿,积极探索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建立具有浙江特色的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省财政通过盘活存量、整合专项、压缩“三公”经费等多种手段,安排600多亿元用于污水治理。

  此外,从机制入手,逼迫产业转型升级。譬如,宁波市对不锈钢生产小企业征收差别电价,每千瓦时加价0.3元。把收取的电费,用于全市工业结构调整和节能降耗作业。截至目前,宁波已有60家不锈钢企业淘汰了落后工艺设备,占企业总数的62%。

  这就是市场的力量!以市场手段推动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升级。这样的要素资源配置做法,叫“以亩产论英雄”,在浙江,已全面推开。

  除了要素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外,浙江省还强势推行环境倒逼企业或关停或转型,打造“经济健康”。

  浦江县被称为“水晶之都”,有水晶企业2.2万多家,但规模以上企业仅25家。许多家庭作坊式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固废和噪音污染,每年排放的废水量达490余万吨,农村65%以上的水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浙江省以治水治气治环境为突破口,倒逼浦江县整治水晶业污染。数据显示,开展环境整治以来,浦江共关停、取缔水晶加工户1.3万家,淘汰水晶加工设备6.58万台。

  倒逼是手段,关停是行动,转型升级才是目的。浦江县在关闭低小散企业基础上,建设了4个高标准生态园区。如今,这里已被列入浙江省“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试点县。

  用要素和环境这两个倒逼联动,一方面提高产业的用能成本;提高用地、环保、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另一方面,按亩均税收产出配置土地、排污权、能耗,通过市场化手段体现要素价值和节约价值。两个倒逼联动的结果是浙江工业领域节能降耗成效明显。

    从“规模红利”转向“生产率红利”

  过去30多年,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为浙江经济的高速增长注入了强有力的“制度红利”。随着“制度红利”慢慢耗竭,迫切需要“新一轮的制度红利”来接力。

  浙江开展了新一轮的“制度改革”。

  海宁: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海宁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照纺织、皮革、机械电子制造和其他等四大行业进行测评打分、分类排序,排定前80%的为A类重点扶持和鼓励提升类,中间15%的为B类整治提升类,末5%的为C类落后淘汰类企业。这种“要素配置与企业质量和效益相挂钩”的机制,推动了土地、能源、水资源、环境容量等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改革,促进了海宁经济转型升级。

  义乌:尝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义乌瞄准“世界购物天堂”的目标,探索完善“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在贸易主体准入、市场监管、检验检疫、通关查验和外汇管理等领域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初步建立接轨世界的贸易便利化体制和机制,义乌小商品出口变得更加顺畅,通关的效率明显提高,80%以上出口商品的办单周期从1至2天缩短到1个小时;与此相对应的是企业节省滞留费、仓储费、交通费、人工费等,平均每个集装箱可降低569.22元。

  德清:“破冰”城乡体制。按照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要求,建立现代农村产权制度,重点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嘉善:着手县域发展综合配套试点。嘉善县围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体制创新,着力建立促进转型升级的激励、倒逼、退出三大机制;围绕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改革,着力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农村产权制度、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三大改革;围绕开展民生幸福保障体制改革,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治理三大改革。嘉善涉足深水区的改革,将为全国县域科学发展探索新路子。

  吴兴:完善“土地流转”改革。吴兴实现了“农业资源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村工业向功能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

  全面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目前,浙江已成为国内电子商务聚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电商交易平台,最大的电商交易数据库及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不仅有各类网店100多万家,有50多个电商产业园区,还有300多万个市场主体。据统计,2014年上半年,浙江省实现网络零售总额达2332亿元,同比增长54%,占全国网络零售额的比重达20.7%。

  ……

  这些探索,只是浙江重蓄动力源的几个侧面。

  这些探索,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归纳为一句话:将增长动力从依靠外延投入为主、数量增长型的“规模红利”,转向内涵提升为主、质量增长型的“生产率红利”,让所有市场主体充分释放能量。

  如果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充分释放能量,会给浙江带来什么?我们拭目期待着!

(本文来源: 浙江在线     责任编辑:毛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