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日本经济学教授眼中的“马桶盖现象”
藤本
曾提出丰田生产体系的藤本隆宏对比中日制造业
一个杭州生产的日本马桶盖,之前引发了社会各界关于中日制造业的大讨论。
有制造业人士说,中日制造业水平其实差距不大,只是生产标准不同;有的则认为,在技术工艺研发设计上,中国与日本确有差距。
近日,日本著名制造业研究专家、东京大学大学院经济研究科教授藤本隆宏受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邀请,来杭州参加了第七届全球供应链管理会议。
在会议间隙,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探讨他眼中的“马桶盖现象”及其背后的中日制造业之别。
谈“马桶盖现象”:富裕的中国消费者,将对产品越来越挑剔
对于“马桶盖现象”,藤本隆宏觉得,在急于下判断前,要先弄清楚它的设计与生产地。“设计与生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藤本隆宏说,马桶盖在日本的需求量很大,而且日本的顾客非常挑剔。虽然生产地是杭州,但设计则在日本完成,而且部分零部件和原材料出自日本。
其实,类似现象很多。比如,不少日本汽车高端产品仍在日本生产,中低端的则放到日本之外。
不过,藤本隆宏认为,我们不能据此判断说产品设计的所在地就更厉害。因为,这还和产品自身特性及国家的生产特性有关。
他觉得,日本更擅长设计制造整合型产品,如汽车,需要多部门的协调、“多能型”的工人(日语叫多能工)。而在智能手机等分工型的产品上,中国则更有优势。“每个国家都有强势和劣势的产业,不可能包揽所有的奥运金牌。”
再从另一个角度看“马桶盖现象”,正在富裕的中国是一个强大的消费市场。中国企业肯定会从之前专注于出口转向内部,满足本国的市场需求。
藤本隆宏说,富裕的中国消费者对产品变得越来越挑剔。因此,企业在追求品质与安全的前提下,再求速度,才是大势所趋。
谈中日制造业:互联网产业更适合中国制造业
为什么日本制造业能在基层形成整合协调的优势?有些人认为这是因为日本工业的DNA是“集团主义”。
藤本隆宏分析,二战后的日本国内环境是一大原因。当时,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基层工人严重不足。上世纪60年代,日本的失业率甚至为0%。
但不同于中国,当时日本并没有出现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的现象。环境迫使企业珍惜每一位员工,培养他们成为“多能工”,一人身兼多职,同时必须团队协作。这就如踢足球,队员可在多个角色间游走。
在他看来,中国制造业则是“分工型”选手。这与大量内地农村人口涌入沿海城市有关,企业不需要花长时间培养人,只要员工能立即上手完成单一岗位的任务即可。这就如打棒球,每个队员角色明晰。
“汽车产业更适合踢足球的整合型选手,互联网产业则更适合打棒球的分工型选手。因此,要先认清优势在何处,再扬长避短。”
来源:今日早报 作者:记者 高逸平/文 通讯员 卢绍庆/摄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