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报道“一亩山万元钱”山稻栽培模式
《浙江日报》2015年10月10日3版报道
武义山稻套种技术在15个省市推广 稻谷上山 千里飘香
记者 陈志农
通讯员 张建成 温君凯
山上也能种稻!当记者听到这消息时,脑中首先想到的是梯田。但浙江百灵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浙武告诉记者,他们的山稻和普通的水稻,不是同一个概念。
金秋时节,记者来到武义县俞源镇钟蓬村山稻种植基地实地探访。当越野车沿着45度的陡坡爬上半山腰,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惊:漫山遍野都是稻,稻浪在微风中起伏,送来阵阵稻花香。稻浪中,油茶叶在太阳下闪闪发光。“这一片是我们最大的油茶幼林套种山稻基地,共有1200亩。看样子,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陈浙武的眼中,闪着喜悦的光。
一亩稻 万元钱
说起山稻,陈浙武就像说自己的小孩一样,满满的都是爱。
陈浙武说,山稻和水稻相比,无论是培育还是管理都不一样。山稻从5月下旬播种到10月中下旬收割,生长期需150天以上。山稻无需育秧,只要在干硬的山坡土层上每隔30厘米挖个小坑,放入七八粒种子。生长过程亦无需人工浇水,更不使用除草剂、农药,只在生长中期拔一遍草。
一阵清风吹过,山稻微微点头。“这也是山稻优于水稻的地方”,陈浙武解释,山稻种在山坡上,高低错落,通风好,不会招病虫害。经国家农业部稻米全能检测中心检测,山稻米富含铁、锌等微量元素,与有机稻相比,铅低7倍,镉低4倍,铬低20倍,农残、黄曲霉毒素、砷汞等未检出。
种山稻唯一的缺点就是不能机械化耕种,全靠人工。“百灵谷”这1200亩山稻,200个帮工,播种期要忙一个月,收割期也要忙一个月。
不过,和一般水稻相比,山稻的效益很可观。陈浙武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山稻亩产一般在200公斤左右,折成米约120公斤,去年“百灵谷”山稻米市场上每公斤卖100元,亩产超万元。
稻谷落 油茶熟
拨开稻浪,是一株株油茶幼苗。“要知道,我们的主业是油茶。”陈浙武笑着说。
武义是我省油茶主产区之一,油茶栽培历史悠久,全县油茶总面积达7.8万亩。从2010年开始,60岁的陈舍男和儿子陈浙武先后在武义俞源乡、桃溪镇、熟溪街道、坦洪乡等地流转油茶适生林地约3000多亩,种上了油茶幼苗。
但油茶从栽植到产出至少需要5年时间,看着幼茶林间的土地白白空着,父子俩心疼不已,总想套种点什么。
2010年9月,省林科院研究员钱华、高级工程师刘本同两位专家来武义调查油茶基地发展情况,提出开展油茶套种山稻的建议。
“但当时专家手中也没有山稻种,为了找种,专家们来到中缅边境的山林中,软磨硬泡,以每斤80至200元不等的价格,从当地老百姓手中买了40斤山稻。”陈舍男曾和专家一起去过中缅边境,对寻种的艰难记忆犹新。
2011年初,在省林科专家的精心指导下,陈舍男父子在油茶幼林中试种了十来亩“百灵1号”山稻。结果当年每亩收获了200多公斤稻谷。第一次就试种成功,给了陈舍男极大的信心。2012年,他把3000多亩新种的油茶,全部套种了山稻。
看着满山沉甸甸的稻穗,陈浙武抑制不住喜悦之情:“今年我公司在俞源乡钟蓬村、熟溪街道南湖村及白姆乡等5片新开发的油茶幼林基地套种山稻3000多亩,同时带动和指导周边农户种植2000多亩。从目前收割情况看,普遍获得丰收。我们种的‘百灵2号’山稻,最多的稻穗一株结粒383颗,通过现场实测,产量最高地块亩产达260公斤。”
十五省 试推广
武义油茶套种山稻模式试验成功后,引起省政协、省林业厅等部门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到武义考察调研。该模式被列为我省林下经济发展的十大典型模式之一。
在钟蓬村一块山坡地上,稻谷间插着一块块标牌,上面分别标着1至10的数字。陈浙武告诉我们,这是专家们试种的山稻新品种。经过3年反复试种,目前选育出糯米型、籼米型及黑米、紫米、红米5个适应性较强的百灵1-5号山稻当家品种。现在他们正在寻找更健康、口感更好的山稻品种。
省林科院科技特派员刘本同告诉记者,这5个山稻品种经历了2013年持续48天高温干旱和2014年长时间低温多雨的考验,完全适应在浙江各地山区种植,可大面积在全省推广。如果全省140万亩山区油茶、香榧幼苗基地都套种上山稻,全省一年可增产粮食2亿多公斤。
据了解,目前武义山稻套种技术已推向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河南、北京等15个省市及省内25个县市。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就有天台县和永康市林业局的人员前来“百灵谷”考察。永康市林业局的考察人员从山稻下种、抽穗、收割己来看了三趟,这次是专程来定购山稻种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