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三力并举打造经济升级版

02.02.2015  14:19

  2014年新昌县以“改革创新年、项目推进年、优化服务年”活动为载体,激发改革、创新、投资三大动力,建设政务生态新环境,营造产业发展新生态,形成项目建设新气象,着力打造经济“升级版”。2014年,行政审批效能提速61%以上;全县共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586.9亿元,增长10.2%,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40%,新产品产值率达到51.1%,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0%;全县工业投资增长16.5%,服务业投资增长20%;连续2年在省工业强县综合考评中列同类第一名。

  一、突出改革推动,建设政务生态新环境

  一是“三单一网”营造政务服务新优势。全面实施企业投资负面清单、政府部门责任清单、行政审批权力清单和政务服务网建设,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明确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和政府部门职责权限,行政审批服务效能显著提高。2014年,全县167项事项列入产业项目“负面清单”,其他事项全部取消,实行清单外项目“零审批”管理模式;全县47个部门单位共梳理权力总数7807项,削减4064项,削减率达52.05%;全县各行政审批职能部门、107个履行行政审批职能的责任窗口(科室)总体评价满意度达到94.75%。

  二是“三项机制”塑造中介服务新秩序。加快中介机构脱钩改革,管理上实行承诺时间、收费标准、服务标准“三统一”,运行上实行备案、考核、淘汰“三机制”,考核上实行行政服务中心日常考评、行业主管或审批部门评价、项目业主评议“三评价”,有效压缩服务时限、降低服务价格、提升服务质量。2014年,共77家中介机构相继入驻县行政服务中心;6家已完成与行政主管部门的脱钩;23家已开展业务办理,其中20家完全符合承诺时间要求,守时率达到87%,服务价格平均下降20%,服务质量明显改善。

  三是“三表一图”形成项目服务新效能。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实施“三表一图”,设计《建设项目行政审批操作指南》,编制流程表、工作表、备注表、程序图,建立起标准明确、程序严密、运作规范、制约有效、权责分明的管理制度,加强项目联系、提升服务效能。2014年,所有政府投资项目、产业投资项目严格实施“三表一图”管理模式,该模式共实现项目审批的160个环节全程监控,其中158个环节实现提速,行政审批效能提速61%以上。

  二、深挖创新驱动,营造产业发展新生态

  一是政策借力,推动企业改革创新。出台《新昌县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推进创业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大力开展省级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大幅提升对企业创新的奖励力度,对加大技术改造的规模企业,每年给予3%的贴息。对加快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实施标准化管理和品牌战略,发展循环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中小企业给予一定数额补助奖励。2014年度,全县共发出此类奖励资金近3亿元,拉动规模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5亿元以上,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3.82%,在全省县(市、区)中名列前茅。

二是平台聚力,吸引人才建功立业。建设创业创新平台,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建成国家级检测中心、科技孵化器大楼,启动工业设计中心建设,基本建成高新园区科创区。现有沪深上市公司7家、新三板上市1家、香港上市1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7家,其中入选全省技术创新能力百强3家,进入十强2家;院士工作站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2家。各类平台先后吸引42位博士后、15名院士专家、38名海外工程师等高端人才来建功立业,目前在新昌工作的博士18人,占绍兴市总数的58%。

  三是行动发力,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五水共治”、“五换三名”等专项行动,加快产业结构转型、产品升级换代、工业“两化融合”,先后关停搬迁40多家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和项目,每年淘汰20多家落后产能企业和项目,传统医药化工产业比重从2005年的60%下降到现在的20%,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先进制造业项目陆续投产,高端装备制造业比重从30%上升到65%,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省唯一的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县、智能纺织印染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试点县。

  三、坚持投资拉动,形成项目建设新气象

  一是政府投资向民生项目倾斜。加大政府项目投资,实现基础设施完善、居民生活改善、产业发展保障有力。2014年,累计完成投资38.48亿元,同比增长46.44%,国家级生态县成功创建,浙东重点引水工程钦寸水库围堰截流,三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投入使用,鼓山公园房屋基本完成拆迁,新昌县技师学院、环城公路开始规划设计,杭绍台高速公路、甬金铁路前期工作全面启动,人才公寓以及子女就学、生活休闲等基础工程快速推进,各方面的产业投资环境有了更明显改善。

  二是民间投资向实体经济倾斜。引导民间投资方向,实现民间投资80%以上投向实体经济,200多家规上企业中超过9成企业坚持不懈抓转型、夯实基础抓实业、不遗余力抓创新。全县13个项目列入省重点项目,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11个,全年实现工业投资84.5亿元,同比增长16.3%,其中装备制造业提升、传统产业改造进展良好,完成技术改造71.6亿元,增长27.0%。海洋城、红星美凯龙、馨馨养老家园等省级服务业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服务业投资完成46.8亿元,同比增长20%。

  三是回归投资向新兴产业倾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浙商回归”、“新商回归”,鼓励回归资本向新兴产业倾斜。三年来,16个“浙商回归”项目实现累计投资46.59亿元,其中省外回归到位资金40.24亿元,主要用于建设现代服务、文化创意、健康养老、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2014年,县领导走访慰问60家在外知名新商和12家回归企业,为知名新商、回归企业提供政策解析、困难协调等帮助百余次,全年实现“浙商回归”到位资金20.69亿元,其中省外到位资金12.97亿元,目标完成率居绍兴市第一位。(新昌县发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