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农村新建筑 ——“无中生有”的杭派民居

21.07.2017  13:01

今年春节前,建筑师孟凡浩在微博上晒出的一组杭州市富阳东梓关农村回迁房的建筑组图,令全国网民们惊叹“吴冠中笔下的水墨江南生生走进了现实”,“杭派民居”这一词汇,也由此迅速成为“网红词”。 “什么时候开始有杭派民居的提法?杭派民居是如何成为网红的?”今年三月起挂职杭州市规划局局长助理伊始,西安市规划局建设工程规划处处长、驻市政务中心首席代表苗吉,就对杭派民居抱有浓厚的兴趣。一番研究和探询后,苗吉心中得出了结论:无中生有,巧妙的无中生有。就“杭派民居”而言,原本没有这样的提法,也并没有特别显著的建筑元素。2013年,杭州市开展了杭派民居课题研究,梳理了杭州几千年来的建筑文化脉络,总结了十几种“最杭州”的建筑语言:大天井、小花园、人字线、粉黛色等等……最终,围绕这些特色建筑风格设计出了33套方案;2014年,杭州市政府出台了杭派民居示范村创建扶持政策。经过几年的创建、营造,杭州市逐渐形成了“1+13”首批杭派民居示范村,其中的“1”,就是王澍规划设计的富阳区洞桥镇文村。

杭派民居的成功正是在各级政府对农村民居建造的规范引导、政策扶持下,才催生了如今杭派民居的繁荣。”苗吉认为,本身就有着悠久“关中民居”特色资源的古城西安,也可借鉴杭州的规划经营思路。 除过“杭派民居”之外,“保老城、建新城”的双管规划发展,也是苗吉此次挂职期间的重要研究方向。“从杭州的经验做法看,跳出老城、建设新城实操性很强。在避免 大拆大建 的原则下,对老旧住宅和功能相对落后的建筑进行整治和改建,对配套公建和业态布局进行综合整治,保留并提升老城区特色风貌,疏解老城区建设压力;与此同时,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建设向新城区集中,培育现代产业集群,打造紧凑型城市样板,推进城市形态从 摊大饼 向 蒸小笼 转变。

杭州在新城、新中心建设中的多种模式和做法,促使这座城市从 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 ,从背江发展走向拥江发展。”苗吉认为,其间的种种思路,可作为古城西安“跳出城墙思维”,从“钟楼时代迈向八水时代”,进而“从单核扩张向多轴多中心格局发展”都具有启示意义。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七点具体思路。

首先,应强化空间战略的统筹引领。按照“三轴三带多中心”的大西安空间格局规划,根据不同功能定位,优化整合、规划建设若干个新旧分治、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新城、新中心、新组团;其次,要规划先行、伴行与执行并重。高起点编制规划,面向全球实施新城核心区的城市设计招标;完善详细规划,在新城建设的全程做好规划服务;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部门联动执行规划,刚性执法维护规划;第三,多规合一、产城融合。以空间规划为龙头,优化功能分区和布局,实现五规合一。依托传统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引导各新区“一区一主业”,板块错位发展;第四,公共服务设施先行。优先配套建设社会类和生态类公共服务设施,推动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装配式建筑等项目建设;第五,注重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通过生态修复,保护河湖水系、台塬地貌,建设新城生态带、郊野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空间,提高新城的绿化覆盖率。挖掘文化资源,捡拾历史文化碎片,做好传统文化元素的活态传承;第六,加强招商引资和土地出让的有机结合。通过市场化运作,提升土地价值溢出效应,加快资金成本回笼,实现“资金自求平衡”。第七,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市级部门充分授权、放管结合,理顺新城管理体制,建立高效的指挥体系,形成便捷的办事程序,确保多种职能互补衔接、“办事不出新城”。


(来源:西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