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 走出去动力更强劲

30.01.2015  18:36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95.6亿美元(非金融),同期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1160亿美元,差额仅为35.6亿美元,这是我国双向投资按现有统计口径首次接近平衡。
  “这在按现有口径统计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标志着我们正在从净值上的接受投资身份向对外投资身份转型。可以说,2014年是中国国际投资史上标志性的一年。”民生证券研究院院长管清友评价。
  中国对外投资步伐正在加快
  “过去我们的国际收支一直是以‘引进来’为主,忽略了‘走出去’。”管清友分析,中国连续多年保持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双顺差,积累了近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而私人部门处于对外负债状态。这在旧常态下有其必要性:一是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大,央行需要不断买入外汇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二是中国需要引进拥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外商投资者,解决国内的资金和技术瓶颈。“但是,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必须加快中国对外投资的步伐,鼓励企业‘走出去’。”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陈玉宇认为,近年来,我国的政策管理部门从原来只允许国企对外投资,到民企也可以对外投资;从原来鼓励企业购买资源到鼓励其在更广泛的领域进行投资,逐渐放宽了境内资金进行海外投资的自由度。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复苏形势逐渐明朗,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前去投资。此外,随着国人财富的增加和私人对外投资限制的减弱,更多高净值人士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产以取得更高回报。这些都是促进我国双向投资接近平衡的原因。
  “双向投资首次接近平衡体现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程大为分析,“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动力重构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阶段。过去靠投资拉动的粗放式发展和出售低端产品的粗放式外贸结构正在调整。”程大为特别指出,过去,我国很多企业都处在国际产业链的底端,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海外投资,说明企业希望通过收购外部资源,实现产业链整合,提高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
  对外投资水平的提高,为突破我国现有发展瓶颈提供了更多动力
  采访中专家普遍表示,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长动力更为多元,发展前景也更为稳定,不过发展中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和瓶颈。
  对外投资水平的提高,为突破我国现有发展瓶颈提供了更多动力。管清友认为,至少可以突破三方面瓶颈。一是市场瓶颈。目前国内部分行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但市场面临增速换挡、需求下行,只有通过资本输出带动产能输出,才能加快市场出清。二是资源瓶颈。经过几十年的粗放式发展,中国在自然资源、金融资源等方面都存在瓶颈,如去海外投资,可以利用当地的资源实现突破。三是技术瓶颈。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削弱,再想开拓国际市场必须依靠核心技术,中国企业可以通过走出去收购一些关键的企业和核心技术,加速本国的产业链升值过程,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取更高的附加值,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管清友还补充道,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以及丝路基金的设立,有助于增强中国在国际多边机构中的话语权。
  陈玉宇说,将来中国资本可以在全世界寻求更有效率的投资机会,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而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在全世界配置资产,对于中国经济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