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新常态下的“硬底线”与“软投资”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也是衔接新老规划的关键之年。接下来的“十三五”将是一个以全面适应新常态为主题的五年规划期。新常态,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命题,其中夯实硬底线与强化软投资,应成为两个重要的维度。
所谓夯实硬底线,即夯实社会底线,让每个人的中国梦有更坚实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在新常态下增速趋缓,结构调整阵痛加剧,一定程度上难以避免。这个时候,政府需要夯实社会底线,提高社会的“抗风险能力”“抗打击能力”,这是适应新常态的硬件基础。
最重要的底线有两条,一是社会保障底线,二是粮食安全底线。社会保障是安全网、是稳定器。在现阶段,保基本、广覆盖,财政资金运用的重点应该从基础设施转向民生,着手完善囊括广大农村地区、农民兄弟在内的全面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公共医疗服务体系、义务教育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减轻群众生活负担,给群众以安全感。粮食安全则是底线之底线。中央领导曾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夯实粮食安全底线,就要在战略上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将粮食生产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在粮食问题上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立足于任何假设。
所谓软投资,即推进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相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看得见、摸得着”的投资,推进改革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软投资,不一定需要花费多少真金白银,却需要投入更多努力,需要更多勇气、更大魄力和更深沉的政治智慧。在新常态下,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态势发生变化,积累与消费的矛盾将更加尖锐,寄希望硬投资长袖善舞并不现实。
在新常态下,坚定按下改革“快进键”是提升增长动力的不二法门。改革总会给市场以空间,给我们以信心和惊喜。2014年,在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动下,全国创业浪潮喷涌而起,1—8月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800多万户,带动1000万人以上就业。当前,应该着手推进资源领域的产权改革,加快垄断行业改革,破除制约民间投资和企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引导民间资本广泛进入更多领域。同时,对现行的财税体制进行调整,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城市保障性住房的改革奠定制度基础。最终,通过改革这一软投资,真正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