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杭州作为
钱江世纪城初露峥嵘。
2014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常态,正成为描述当前经济局势的一个热词。
与全国许多城市一样,杭州当前的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常态。
——增长速度上,连续20年两位数增长的阶段已经告一段落,今年前三季度,全市GDP增长8%;
——发展方式上,更加注重生态立市,注重内涵式发展,不以雾霾换增长;
——结构调整上,通过“退二进三”、发展十大产业,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逐渐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
——发展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积极寻求新的增长点,以新经济增量弥补传统产业的不足;
一年前,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出台了“杭改十条”,以一条条重量级的改革措施,为未来发展蹚出新路。
新常态下,杭州的变化点点滴滴,映照着一年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880万人民奋力拼搏、谱写有为文章的生动实践。
(一)经济增速放缓背后,是主动谋变还是被动适应?
李剑涛是桐庐县一家箱包企业的负责人。今年以来,他明显感受到订单数量的变化。
“虽然我们不断开拓多种销售渠道,开通了电子商务网站,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但是订单不足、需求不足的趋势还是比较明显。”李剑涛说。
都说中小微企业是一方经济活跃程度的“晴雨表”,一家企业面临的形势,能够反映出经济大环境的变化。
据杭州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市经济运行逐季走稳,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426.33亿元,增长8%,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回升0.5和0.3个百分点。
“虽然前三季度,我市经济增速趋升,但不可否认,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仍面临着经济增长动能较难集聚、结构性矛盾难以化解等问题。”市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以制造业为例,随着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全球化红利等传统红利逐步弱化,劳动力、融资、土地等企业综合经营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等问题趋于常态化。
杭州的经济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经济专家分析说,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是当前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标志之一,“旧矛盾与新问题交织,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
据市统计局分析,当前杭州经济发展,主要有三大特点——增速趋升、结构趋优、质量趋高,也面临三大难题——一是经济增长动能难以集聚,二是结构性矛盾难以化解,三是完成节能任务难度较大。
从连续20年两位数增长到今年前三季度的增长8%,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主动谋变还是被动适应?
杭州的回答是肯定的——主动积极、科学谋划。
10月14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龚正主持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专题传达学习贯彻省委常委会议精神,提出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机遇意识、担当意识,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速度和结构的关系、点和面的关系,确保在加快转型升级、加强城市治理、推进美丽建设和保障民生、深化改革上继续走在前列。
10月20日,市长张鸿铭在市政府前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上说,要适应新常态,认真贯彻落实好省委常委会议精神,科学梳理明年工作的目标思路,谋划好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实施精准招商,推动杭州科学发展。
适应新常态,杭州没有等待。
从出台“杭改十条”到推进“一号工程”、发展信息经济智慧经济,从关停主城区重污染企业到制定大气重污染期间工业企业产能限制应急行动方案,杭州更加强调精准发力、善抓落实。
“作为生活在杭州的一份子,我们渴望这座美丽的城市能继续保持这份美丽,兼顾经济增长、民生保障和生态保护,让我们感受到更多的幸福。”市民任山说。
(二)“新经济”助力杭州,结构优化转型加速
重工路,是杭州下城区的一条东西向主干道,距武林广场仅5公里。在老辈人的记忆里,这里曾是杭州重要的机械工业基地,沿线有杭氧、东风杭州重型机械厂等老牌企业。
如今再去这里,恐怕很多人都会迷路,因为这里已是杭州一条重要的智慧产业带:一路向东,体育公园健康服务产业园、浙江(杭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创新中国产业园和中国(杭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园区点缀在路边。
这种产业结构的转型,还得从我市的“退二进三”“发展十大产业”“一号工程”等经济战略说起。
2007年,我市提出了“退二进三”战略,把第二产业从主城区退出去,将第三产业引进来,市区的杭叉、杭氧、杭锅等老牌企业纷纷外迁,这一进一出,在这批企业原来的土地上,迅速崛起了一批智慧CBD和信息经济产业园区。
2011年,我市提出“大力发展十大产业”,包括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先进装备制造、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并围绕“十大产业”实施了200余个重点产业项目。
今年9月,杭州把发展信息经济、智慧经济作为“一号工程”,推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着力建设“六大中心”,并推进一批智慧经济重大项目,为杭州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注入新活力。
在石桥路国家跨境电商试点园区,来自全球各地的红酒、奶粉、服饰、婴幼儿用品……可现场试用、验货,手机扫码下单、实时支付,仓库及时配送、网上查看物流,这样线上线下的联动,在这里已成为现实,园区更远大的愿景则是打造一座跨境电商O2O商业楼。
由于配套齐全,通关方便,阿里巴巴、全麦、创梦谷、顺丰、圆通、探骊、邮政EMS等企业陆续入驻,产业集聚效应逐渐显现。而这些,还只是杭州信息经济、智慧经济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这些“新经济”的助推下,我市经济结构已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存量与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增长点。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十大产业实现增加值309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8.08%,几近“半壁江山”。其中,电子商务增幅最大,达到31.5%;文创产业增加值最多,达到1069亿元。
除“一号工程”外,今年我市工业仍保持稳中有升、转型加快的向好态势。前三季度,全市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665.32亿元,增长10.6%;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586.61亿元,增长14.6%,总量与增速均位列全省第一。在先进制造业比重提升的同时,高能耗行业产值比重同期下降了0.7个百分点,结构调整的“联动效应”进一步凸现。
(三)创新驱动杭州,“智慧之城”画卷徐徐展开
西湖区转塘经济开发区内,有一家 “云咖啡”,这是创业者常聚的地方。
这家面积约500平方米的咖啡馆,却是一个汇集金融、创投、互联网、媒体人等资源的创业社交平台。在这里,既有草根创业的激情,也有创业大佬的演讲,一边喝咖啡,一边谈融资,就像北京中关村的“车库咖啡”一样。
咖啡馆所在的小镇,有一个诗意的名字——“云栖小镇”,几乎杭州涉云的企业都在这里。未来,这里除“云咖啡”外,还将有 “IT茶馆”、“云餐厅”、“工程师社区”等平台。
当粗放型增长难以为继,靠要素和投资驱动经济成效不再显著,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深刻变革,使创新驱动经济成了一种新的可能。
今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发展信息经济,建设信息经济大省。我市也将信息经济、智慧经济作为“一号工程”来推,并提出了新目标:到2020年,杭州要率先成为特色鲜明、全国领先的信息经济强市和智慧经济创新城市。同时,还要打造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全国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中心、物联网产业中心、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智慧物流中心、数字内容产业中心等六大中心。
而云栖小镇,只是杭州信息经济和智慧经济的一个缩影。在杭州,还有诸如基金小镇、梦想小镇、云谷、传感谷、西溪谷等“小镇”,它们都是杭州信息经济和智慧经济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
若说这些“镇”和“谷”是“星星之火”的话,那么以阿里巴巴为龙头的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云计算和大数据,则可视为杭州信息经济、智慧经济的“燎原之势”。来自市经信委的数据显示,近3年,杭州电子商务收入年均增速超过70%,由2011年的185.65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550.49亿元。
9月19日,阿里巴巴正式登陆美国纽交所,打破了尘封六年的美国IPO融资额纪录,足以说明创新驱动的力量。从杭州走向世界,阿里巴巴将在杭州布局更多跨境贸易、农村电子商务、大数据产业等,参与杭州信息经济、智慧经济的发展,其“五区一体系”工程已列出了进度表:电子商务服务业集聚区,二期预计2015年完工;互联网金融产业集聚区,西溪谷(支付宝)项目预计2016年投用;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集聚区,云谷项目已在杭州生态科技城落地……
创业创新闯天下,合心合力兴杭州。近年来,杭州涌现出了淘宝、生意宝、浙大网新、恒生电子、银江股份、华三通信、海康威视等一批信息经济和智慧经济的龙头企业,为杭州发展信息经济和智慧经济构建了一个良性的生态圈,覆盖全城、免费开放的公共WiFi,在政务、商贸、旅游、金融、医疗、城管等领域的智慧应用,杭州“智慧之城”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本站编辑 刘娟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