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台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台州历经撤地建市20年的高速增长后,当前正处于工业化转型和城镇化加速期,开始步入中高速增长和转型升级的“新常态”,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的新矛盾新问题,转方式、调结构、推动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台州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迫切要求,是不断增强台州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建设山海秀丽、富裕和谐新台州的必由之路。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适应新常态”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经济发展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和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实现增长的方式。通常,经济发展方式可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粗放型发展方式就是依靠要素数量上的扩张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其特征主要表现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集约型发展方式就是通过提高要素质量和生产效率来实现经济的发展,其特征是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和可持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从常规发展转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新常态的主要表现是增速换挡,其实质是深层次增长动力的悄然转换,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优化的过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强调发展的长期性,不仅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还追求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其实质就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与发展阶段水平的匹配和协调。因此,“适应新常态”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相同的实质内核,在新常态下坚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必然也是唯一的选择。
二、台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初现成效
近年来,台州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创新发展理念,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努力转变发展方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一)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台州三次产业结构不断升级,GDP中三次产业构成由2000年的13.8:52.6:33.6调整为2013年的6.8:48:45.2。2013年全社会从业人员与2000年相比,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提高了7个百分点,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上升了10个百分点和10.9个百分点。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民收入增速加快,2000-2013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城镇居民0.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0年的2.3:1缩小为2013年的2.1:1。
(二)科技进步明显加快
2013年,台州全社会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51.3亿元,比2004年增长5.7倍,年均增长23.4%,占GDP的比重从2004年的0.7%提高到2013年的1.6%。创新产出能力明显提高,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达39.6%。2013年,专利申请受理量、授权量为1.7万和1.3万项,分别比2000年增长19.5和15.4倍。每10万人中大学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从2000年的1855人,提高到了2010年的5954人。目前,台州已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三)节能降耗取得积极进展
2013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增长6%,低于GDP增幅2.3个百分点,台州以占全省6.6%的能源消费总量,实现了8.4%的经济总量和7%的地方财政收入。2013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为0.41吨标准煤,比上年降低1.8%,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7.4%,能耗水平居全省各市第1位。全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虽然还比较高,但已分别比2000年削减52%和30.8%。“三废”排放强度也明显下降,2013年与2000年相比,按可比价格计算,万元GDP废水排放量下降74.6%,万元GDP废气排放量下降35.1%,万元GDP固体废物产生量下降37.5%。
(四)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2013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508亿元,比上年增长21.4%。从投资结构看,第三产业投资增长较快,比重明显提高,2008-2013年,第三产业投资累计完成3161亿元,年均增长27.6%;2013年第三产业投资占比达58.7%,比2008年提高18.8个百分点。
(五)消费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2013年,全市消费增长速度超过了GDP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449亿元,比2000年增长5.6倍,年均增长15.6%,比同期GDP增幅高出4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营业额为1290亿元,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为159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5.7倍和8.1倍,年均增长15.8%和17.5%,呈现各类型消费市场共同繁荣的局面。全市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达484亿元,占GDP的15.4%,比2000年提高3.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率为33.7%,居全省各市第2位,消费逐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三、“新常态”下制约台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
台州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仍属于传统的粗放型。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转入新常态,意味着台州经济要在增速、结构与改革三方面取得更科学的平衡,曾经助推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已不同以往,台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合理高效的产业结构是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实现经济集约增长的基础条件。近年来,台州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但仍存在很多问题。2013年台州三次产业比例为6.8:48:45.2,服务业的发展滞后,服务业比重不仅低于世界平均64%的水平,而且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48%的水平。从第三产业内部构成看,存在结构低水平的状况,金融、咨询、技术服务等生产型服务业水平不高,主要还是以生活型服务业为主导。
(二)经济增长依靠高投入支撑
2009-2013年,台州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730亿元增加到1508亿元,年均增长19.8%,五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5326亿元,比2000-2008年九年间的投资总和高出41%,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818亿元增加到1449亿元,年均增长15.3%,投资增幅明显高于消费。台州的投资率长期偏高,从2001年开始一直保持在30%以上的高位,2013年达47.8%,远高于25%左右的国际平均投资率。而2013年台州的居民消费率为33.7%,大大低于世界平均70%左右的水平。投资率偏高和消费率偏低会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诸多困难。
(三)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2013年,台州R&D经费支出51.3亿元,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为1.6%,低于全省1.8%的平均水平。国际经验显示,R&D经费占GDP比重小于2%的国家,基本处于技术引进与应用层次;具有较强引进、消化、吸收能力的中等发达国家,一般在3.3%以上;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发达国家全部在4.5%以上。从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看,2013年台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即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4%,与国际OECD标准规定的5%的要求相差甚远,企业研发投入明显不足。
(四)环境压力增大
随着台州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增加,减排的压力依然较大。2013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达6278万吨,废气排放量达1507亿标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达327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30.5%、2.3倍和2.2倍。每产出亿元生产总值的废气排放量为0.48亿标立方米,产出每亿元工业增加值的废水排放量为4.63万吨,固体废弃物为0.24万吨,这些指标均高于发达国家标准几倍乃至十几倍。
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国际经验
放眼全球,从美国等发达国家到“亚洲四小龙”,先后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总结美国、“亚洲四小龙”的经验,可以为台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美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验
总体上看,在美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中,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优秀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牢固基础,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持,政府政策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保障。具体表现为:
1.深化结构调整。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大规模地对传统产业进行有效技术改造的基础上,确立了以信息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发展趋势,并不断巩固和加强高新技术的领先地位。为了实现产业组织的合理化,美国企业实行了大规模的兼并收购重组和内部经营结构的整顿,优化了资源配置并提高了经济效益。政府方面也实施了促进结构调整的工业政策、贸易政策、科技政策、企业政策。
2.鼓励科技创新。在促进美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诸多因素中,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主导的科技创新处于首位。据测算,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重大科技发明有65%是美国首先研究成功的,75%是美国首先付诸应用的。美国对科技创新非常重视,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由总统和副总统任正副主任,由部长担任委员,以加强对技术创新的国家领导。美国研究与开发投入增长很快,1992年R&D经费已经超过日、德、法三国的总和,同时非常注重科技成果在经济上的应用,支持国家实验室、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商业化。
3.积累人力资本。美国科技创新获得的巨大成就是以高质量的人力资本作为保证的。美国人力资本的优化主要依靠多层次的教育来实现,1983年美国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运动,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基础研究能力的开拓型人才,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美国教育支出及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美国国民收入增长的三分之一是由教育投资所带来。
4.完善激励政策。美国政府的干预政策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税收优惠、价格保护、出资修建、直接经营、补助运营成本、支持研究与开发、制定规划、发布信息等等,发挥了较好的协调、引导效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了基础性条件。
(二)“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验
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以新加坡、韩国、台湾、香港为代表的“亚洲四小龙”创造了“东亚奇迹”,凭借经济增长速度高、发展持续时间长、经济效益好、贫富差距小等特征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成功典范。亚洲“四小龙”在经济发展方式演进中显示出大体一致或相似的过程,其过程与台州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都通过加快工业化进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们的成功经验主要表现为:
1.加速推动科技创新。“亚洲四小龙”的技术创新路线主要是通过引进高起点技术,自我消化、吸收和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的产业部门,迅速提升本国的生产技术水平。
2.不失时机优化产业结构。上世纪60年代,“亚洲四小龙”抓住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机遇,建立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经济起飞前的积累;70年代通过引进设备构建钢铁、化工等基础工业,基本建成技术密集型产业;80年代抓住以汽车、电子等产业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机会,成功地实现从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90年代开始转向以信息、电子、生物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
3.重视提高投资效益。以香港为例,20世纪60年代随着香港的外部资本流入迅速增多,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尤其是金融、保险、地产、商业服务等新兴服务行业迅速发展,经济发展呈现资本密集型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香港出口市场萎缩,制造业的发展速度有所放缓,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有所降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措施,促进经济向技术密集型过渡。20世纪80年代,经济活动中的知识技术成份逐渐增大,且内地改革开放为香港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推动其产业结构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4.加快推进经济国际化。例如韩国经济国际化共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韩国经历了战争后的重建恢复期,先是选择了内向型经济发展道路,后逐渐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替代”,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扩大出口贸易,及时实现了经济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韩国开始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推动经济发展,同时完成了资本密集型的原材料工业产品的进口替代。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到整个70年代,韩国从日本、美国引进外资,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并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地位,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韩国提出“科技立国”口号,大幅度增加科技投资,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其产品的出口份额不断得到提升,同时重点扶持优势产业、战略产业、新兴产业,并扩大海外直接投资。
五、“新常态”下台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是增长动力实现转换、经济结构实现再平衡。面对“新常态”,要有勇气挣脱既有观念和经验的束缚,以舍弃固有发展方式的胆识和魄力,坚定不移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开启台州提质、增效、升级的发展新阶段。
(一)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
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发展方式。要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化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强化政府、企业和公民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一是各级政府部门要克服“重增长、轻发展”的理念,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时,要把经济发展与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结合起来,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人们生活福利水平的提高,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良性循环;二是要引导企业克服“重生产、轻环保”的理念,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做好“三废”达标排放,保护环境不受污染,实现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协调发展;三是要在台州全社会加大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和教育,强化全民可持续发展理念,包括节约资源理念、保护环境理念和绿色理念等。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目前,台州的三次产业构成为6.8∶48∶45.2,与三次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向“三二一”转换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要促进台州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完成“二三一”向“三二一”的结构转变。根据台州实际,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尤为重要。要明确台州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完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划,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提升生产型服务业规模和层次,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打破服务行业垄断。台州制造业是以“两头在外”的模式发展起来的,处于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中间部分,即低附加值的加工组装和制造环节,赚的主要是“辛苦钱”。今后,台州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定位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本密集、耗能少、环境友好的先进制造业上,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有效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三)加快科学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加速效应",它是促进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提升地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台州应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优化创新环境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依托全市各类高校、科研院所,通过实践锻炼,培养造就一批精通科研与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加强重点领域自主创新,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引进和消化国际先进技术,加快建立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如生物制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研究开发对传统产业技术进步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及成套技术。
(四)着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属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台州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发展循环经济是涉及企业、区域、产业、自然、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台州应继续加大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力度,特别是加强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充分发挥价格、税收、金融、财政等经济政策对台州循环经济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推行清洁生产,把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转向预防和全程监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益的节约型发展方式。引导台州企业研究、引进、消化清洁生产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推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环境标志认证,推广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产品生态设计,对消耗高、污染重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引导企业通过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创建循环型生产方式。
(五)注重提高劳动者素质
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每增加1年,GDP 就会增加9%。当前,台州劳动力素质与经济发展已经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不协调,特别是中高级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的缺口较大。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迫切要求台州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变劳动力资源优势为人力资本优势。台州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结合起来,积极推动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局面。同时,制定相应配套政策措施,发挥人才使用和流动机制的作用,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实现人力资源的市场化合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