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中国企业何去何从

03.02.2015  12:31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对于广大企业家,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趋势性特征的研判,主动转型升级,积极努力创新,走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智能制造、满足个性、差异竞争之路并加大‘走出去’力度将是一个大的方向。”日前,在第十三届中国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上首发的《中国企业发展报告2015》(下称“报告”)如是表述。 
  该报告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在长期研究和大规模实地调研基础上,自2012年起按年度连续出版的核心研究成果,到今年已连续出版了四本。本次报告包括中国企业发展宏观环境、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中小企业发展、企业跨境投资、企业创新、企业竞争力评价和企业经营者调查等内容,较为全面地反映了2014年中国企业发展与改革的重大进展、挑战以及2015年的发展趋势,展示了中国企业在经营、创新、竞争力等方面的最新动向,并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预判与参考。
  展望2015年,报告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转换、增长速度换挡的特征会非常明显,一方面经济增速会放缓,由于增长空间收窄会影响一些已有产业特别是传统产业的增长;另一方面,新常态也会给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会形成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动力会更加多元,经济活力会进一步释放。
  与此同时,报告称,改革将会使2015年的经济发展释放更多红利,预计这些改革既会带来对经济存量的调整,也会带来更多的增量空间;对外开放与合作将会有大的进展,预计未来十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达1.25万亿美元,中国很快会成为净对外投资国;中国对外贸易仍将平稳增长,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与比重有望进一步提高,而劳动密集型产品与“高能耗、高排放、资源型”产品出口增速与比重可能进一步下降;宏观政策会保持相对稳定,预计2015年投资仍会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制造业投资会继续小幅降低,但一些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领域项目的启动对拉动投资、改善公共服务会有重要意义。
  对于国有企业发展,报告预计,在新常态下,中国过去行之有效的促增长的政策体系需要适应形势变化做出重大调整,如放弃国有资本对一些所谓“重要行业”的主导,实施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调整,实现非国有经济的平等竞争、优胜劣汰,为经济增长创造“促进公平竞争、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这将给国有企业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机遇。
  报告认为,国有企业“重资产、顺周期、难调整”的发展特征,使其在经济调整期仍然存在着陷入新一轮困境的风险。随着经济增速放缓,特别是国有企业大量布局的重化工业的行业增速显著下滑,国企在经济增速转变阶段低效率的问题会再次显现,一些国企极有可能会重新陷入经营困境。
  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报告提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总体尚可,但小型微型企业比较困难。高成本和市场需求相对不足同时并存,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矛盾。
  为了促进中小企业更好发展,报告建议,加快修订《中小企业促进法》,从重视扶持转向营造公平发展环境;加强中小企业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建立统一的高级别的领导机构,成立国家级的中小企业局;建立中小企业统计制度;加快金融业改革,切实放开银行业准入;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政策等。
  在企业跨境投资方面,报告认为,当前,中国应积极调整原有的“走出去”模式,确立以建立中国自己的全球价值链为核心的对外投资战略。这一战略要求通过集群式投资,而非以网点式的、分散的对外投资,推动中国制造企业通过投资、贸易以及非股权模式(如合同生产等),将产业链延伸到海外,建立自己的区域和全球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最有效地配置和利用各地的资源。
  要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企业离不开创新发展。对此,报告总结了中国企业创新的四大新趋势:一是,企业创新战略管理从关注研发规划、技术路径、技术组合、创新战略与企业战略的衔接等技术创新的知识源泉,向关注企业创新的价值发展,回到依靠创新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本源;二是,企业创新组织从单一主体的一体化组织,走向在专业化分工中发展和演进的网络组织;三是,企业创新形式趋于综合,技术创新和市场、组织、管理、商业模式等其他创新形式的交互和综合成为企业创新实践和研究的新特点;四是,企业创新与创业趋于融合。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