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浙江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修订折射哪些新变化?

11.11.2016  22:36

 

 新华社北京11月10日新媒体专电  记住父母的生日,在父母生日时能主动表达感恩之情;不乱扔垃圾,学会分类投放垃圾;看着对方的眼睛与人交流,有礼貌、会倾听,不随意打断;认识新朋友要记住对方的名字,道别时记得称呼对方……近日,《浙江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征求意见稿)》面向教师、媒体、家长等征求意见,引来热议。

浙江版”意见稿有哪些亮点?与过去的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相比有哪些变化?出台的背景是什么?折射了中小学教育的哪些变化?

亮点频现 “浙江版”更注重可操作性

记者发现,此次公布的“浙江版”意见稿里有不少亮点,操作性更强。其中“记住父母生日”“看着对方的眼睛与人交流”“有礼貌、会倾听,不随意打断”等引来网友好评。

记者对比发现,对于节约水电等行为规范,2004年版的教育部《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虽有要求,但没有说具体该怎么做。此次“浙江版”征求意见稿就很明确地告诉孩子该怎么做。如,洗完手要及时关水龙头,离开教室要随手关灯、关电扇;垃圾需要分类投放等。

对于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等中华传统美德,2004年版的行为规范也有涉及,但未提出具体要求。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朱国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单纯对孩子说有孝心、尊老爱幼,未免空洞,因此提出了具体要求:从记住父母生日开始。

浙江衢州开化县第一初级中学教师汪建军是一位当班主任有20年经验的德育老师。他说,德育教育需要“小切口”,这样学生容易做,老师也容易教育。

对孩子从小培养国家的概念也很重要,但过去2004年版的行为规范说的“爱祖国、爱人民”在中小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如何体现?“浙江版”征求意见稿将这个要求落地,从认识“国旗、国徽”开始,到“在升降国旗、奏唱国歌的各种场合,都要肃立、脱帽、行注目礼”。

朱国清表示,“各种场合”是这次加上去的,就是希望中小学生真正能养成习惯,不仅校内要做到,到了校外也同样要做到。

此外,“浙江版”行为规范还增加了一些要求。如,按需取食,实行“光盘行动”;上健康网站,控制上网时间,不沉迷于网络游戏;遇到危险懂得求助,会正确拨打求助电话等。

尊重差异 根据年龄细化要求

记者查阅发现,2004年版的教育部《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为小学版和中学版,而这次“浙江版”更加细化。

不同的年龄段,孩子的认知水平不一样”,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方红峰说,这次的修订版除了小学版外,还将中学版拆分为初中版和高中版,并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突出学生行为养成可感可知可践行的生活情境、日常行为。

针对初中生已初步具备动手能力、且价值观处于塑造成型阶段的特点,“浙江版”规范要求学生养成认真预习、复习的习惯,勤于动手实践,学会科学探究,养成每天课外阅读的习惯;不闯红灯,拒坐酒驾车;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等。

朱国清说,“见义勇为”等事件偶然性大,且可能对中小学生造成伤害,就删减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报告”的条款。

相比初中生,高中生的动手能力更强,思维更活跃。新版对高中生要求,能带着问题主动思考,多质疑多提问,敢于诚恳地发表不同见解;学会合作,能自主探究科学,主动解决问题。

汪建军说,把对中学生的要求“学习”细化成“要做好预习、复习”,“每天要课外阅读”;还提到“能料理个人生活,书桌上的物品整齐、整洁”。这都是体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教育思想,而且针对性更强。

相比初中和高中生来说,“浙江版”对小学生的要求就更简单易懂。比如,要求认识国旗、国徽,会唱国歌;认识新朋友要记住对方的名字,道别时记得称呼对方;学会一两项体育运动等。

行为规范修订折射细节育人的时代感

朱国清认为,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很快,新版规范更应规范当今社会中孩子的行为。比如,在互联网时代,孩子不可避免地要接触网络。新版规范旨在引导中小学生正确上网,要求孩子“控制上网时间,不沉溺于网络游戏,不浏览不健康网站,不在网上发表或传播不健康的信息”。

汪建军说,这次修订时代感很强,细节要求也很明确,“环保节约”是迫在眉睫的问题,新版要求“不乱扔垃圾,学会分类投放垃圾”,这都是与时俱进的细节。

不少教育界人士认为,新版规范不仅有时代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轨,还着眼于孩子日常的点滴成长。

日常行为规范,就应该是针对孩子每天、每周、每月会遇到的事。汪建军认为,将“光盘行动”“离开教室关灯”等写进行为规范,有利于从小培养孩子节约的好习惯。“在公共场所自觉排队,不喧哗;行走时,妨碍到他人时能表示歉意;靠右行走,主动礼让;过马路走人行横道线”等,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日常公共礼仪。

孩子的行为养成,贵在点点滴滴,细水长流”,杭州一位小学生家长曾奇琦说,“这次征求意见稿中出现了‘记得父母生日’等细节,很好。

这些细节也引来了网友的赞同。网友常睿平认为,记住父母生日,学生课本适当增加表达感恩之情等内容,可以让中华美德世世代代传承。

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认为,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日积月累,道德素质的培养需要从日常规范做起,不能只是“高大上”,还需要从细节入手。“浙江版”行为规范就体现了对孩子道德培育、公共礼仪教养从做小、做细、做实开始。他认为,道德教育不能速成,行为习惯需要慢慢养成。

当地教育部门表示,目前对“浙江版”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的意见还在征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