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50年杭州怎么建?新一轮城市总规系列论坛·乡村振兴专场昨天举行

20.10.2018  11:38

逐水草而居”的五千年农耕文明,形成了中国星星点点的小村屯、小村落,在国家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振兴乡村,成为了当前的一个迫切任务。

乡村,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乡村振兴,这短短4个字,浓缩着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杭州的乡村,要如何振兴?

昨天下午,新一轮城市总规系列论坛·乡村振兴专场,在富阳东梓关举行。

活动由杭州市规划局(杭州市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富阳区政府、都市快报共同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于建嵘,阿里新乡村研究中心高级顾问、浙江大学教授郭红东,浙江农林大学美丽中国设计研究院院长陈楚文,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导师陆炜强等齐聚论坛,热议杭州乡村发展的未来。杭州市农办、市国土资源局、市建委、市农业局、市旅委相关人员,也出席了论坛。

另外,我们还特地邀请了50位热心读者,一起到现场,为杭州的乡村建设和振兴出谋划策。

在“网红村”东梓关,大咖们热议乡村如何振兴。

有更多村民生活着的乡村才是有生命力的

虽然论坛下午才开始,但昨天一大早,专家和快报的读者就已经赶到了东梓关,提前逛了逛这个大家很爱的“网红村”。

有大姐刚从田里收了两篮番薯,在大水盆里一个个洗去泥土;有阿姨在门口打着毛衣,跟邻居聊着家常;近了中午,有人端着碗,在门口晒着太阳,吃起饭来……

这些村民的日常,于建嵘看在眼里,很是高兴。他觉得,“这才是一个村子的生命力”。

75岁的谢奶奶,嫁到东梓关已经50多年了,昨天中午,端着碗,跟于建嵘聊了很长时间。老奶奶有两个儿子,都在城里工作,她说,村子的房子变好了,环境也变好了,每个月还能拿到1200元钱,“日子过得蛮好的”。更重要的是,自己现在仍然生活在这个自己住了大半辈子的村子里。

和谢奶奶这样你一言我一语,没有目的地聊着,这种亲切,让于建嵘很有感触。

在他看来,这应该就是乡村振兴的初衷。改善了村子的环境,但并不打扰原住民的生活,黄发垂髫仍然生活在原来的地方,怡然自乐。乡村振兴,只是让农村原有的资源活了起来,让村民的日子好了起来。

让于建嵘很高兴的另外一件事情,是现场来了50位快报的读者。“规划不只是政府某个部门的事情,确实应该听听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的看法。

这次一起来到现场的读者里,有一位叫陈寿泉的老爷子,今年已经73岁。退休前,老陈是一个船工,在水上工作了60年。

这位土生土长的杭州人,跑遍了中国东南西北的许多码头,对各个城市的农村,都很关心。这次,他带来了两本厚厚的《留住乡愁》,里面收集着他10多年来,都市快报报道过的,和乡村有关的新闻。

  • 1
  • 2
  • 3
  • 下一页
  • 全文阅读
  •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林建安 摄影 江玥        编辑:郑海云        责任编辑:方志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