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研读是马哲研究的看家本领
如果要更加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复杂内涵和深广意蕴,仅靠原理教科书是不够的。它过于抽象的概括和表述方式由于省略了对很多思想观点的演变过程和曲折的论证环节的梳理和分析,很容易将基本原理概念化、条块化乃至一定程度的简单化。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有的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有悖于科学精神。”这句话一针见血,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长期以来,相当多的干部、群众,也包括为数不少的理论工作者,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方式是学习原理教科书。在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这当然是一条“便捷途径”,而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如果要更加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复杂内涵和深广意蕴,仅靠原理教科书是不够的。它过于抽象的概括和表述方式由于省略了对很多思想观点的演变过程和曲折的论证环节的梳理和分析,很容易将基本原理概念化、条块化乃至一定程度的简单化。
如果回到经典著作,回到原始文本的特殊语境和历史序列之中,情形就会大大改观。经典作家极为宽广的理论视野、丰富的知识领域、多样的论证方式、广泛的思想议题和独特的思考角度就会充分展现出来。不仅如此,系统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也有助于廓清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中出现的那些重大的争论,以及存在过的误读和曲解。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哲学界不断出现的、引起很大反响的那些热点问题,诸如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美的本质、异化与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称谓、实践与主体性等,讨论起初非常热闹,但很多难以持续、鲜有定论或者不了了之,这其中当然有非常复杂的原因,但除了特殊的时代氛围和背景,是不是也与论者多以思辨的方式立论有关呢?
尽管争论者也引用过经典作家的不少言论,但多数是离开这些话语产生的特定文本语境和具体所指而做的抽象摘引和阐释,而如果我们回到经典作家的原始文献进行悉心解读,就会清楚地看出这些问题在他们那里是在什么意义上提出来的,有什么样的具体含义,在其整个理论框架中占据怎样的位置,他们的观点具有什么特殊意义和超越性质,时代的发展对其学说能做出怎样的检视和判断。通过这些工作,既可以使经典作家的真实思想及其意义得到澄明,同时也廓清了这些问题延展到当代的现实境遇和新的内涵。
学习和研读经典文本也是把握复杂的重大现实问题必不可少的条件、手段和途径。社会上有一种不正确的看法,认为研读文本是有意回避现实问题,搞“本本主义”“经院哲学”和“烦琐哲学”,体现不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而实际上,迅猛推进的经济全球化态势更突显出经典著作的重要性及其当代价值。谈及这种趋势,我们必须追问:它的实质是什么?仅仅是属于当代突兀生发出来的现象吗?究其实,它是由“资本主义首次开创的世界历史”在当代的延续和发展。因此,《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对“世界历史”时代现象的描绘及其实质的揭示至今仍未失其效准。
作为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绝不仅仅是指导中国发展的一系列具体的路线、方针和策略的汇编,更应当是一种思想体系、基础理论的建树;它不只是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关系到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前景和未来。所以,对它所具有的“世界历史意义”的理解和阐发,必须借助对经典文本的深刻理解和当代全球化态势的准确把握,而不能像目前有些论者所谈论的那样是一种“没有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党的看家本领,那么更进一步可以认为,经典文本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看家本领。
作者:聂锦芳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