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发展:探索网络 接续传统

01.03.2016  13:24

  随着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繁荣,年轻读者的眼球从传统的纸媒阅读逐渐转移到网络阅读上来,网络文学以其便捷的阅读方式、海量的文本和对现实多样化的反映,日渐成为当代文学的新生力量。2月27日,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中国诗歌网、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办的“2016年新旧诗论暨中国诗歌网恳谈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认为,网络平台和文学期刊是文学发展繁荣的重要土壤,发掘好作品和好作者是网络平台和文学期刊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网络时代,文学期刊不仅没有过气,更显出其独特价值,需要大家以更敬业的精神投入这一事业。

  网络文学百花繁

  网络文学的繁荣要避免量大质低、有“高原”缺“高峰”、抄袭模仿、内容雷同、快餐式消费、片面追求市场效益等问题。从浩如烟海的当代文学作品中挑出优秀的作品,通过网站平台推荐优秀作品、普及经典诗歌、引导文学创作,网站平台的工作人员不只是具有多媒体技术就够了,更应当是优秀的诗人、评论家。精通技术、热爱文学,自己也是优秀作家,这样在工作中才会有更好的眼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坦言,凡文学刊物、网络平台的主编应该同时是文学大家,力争做到不要漏过好作品,不要漏过好作者。

  2015年是诗歌持续升温乃至大热的年份,诗歌又在一定程度上重新进入大众视野,并出现了一些引起诗歌界和社会关注的“热话题”。在这样的条件和氛围下,如何将活力无限的互联网和移动媒体与生机勃勃的诗歌写作有机融合,产生高效、快捷、立体、互动、持久的传播效应,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诗歌网应运而生。中国诗歌网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自2015年6月18日正式上线以来,以建立“诗人家园、诗歌高地”为宗旨,吸引了一大批诗坛名家和诗歌创作者的关注。目前,网站共收到诗歌作品近20万件,注册诗人5万人,每天网站点击稳定在百万级别,同时在线诗人达到2万人。

  刊物平台细把关

  互联网进入当代社会的日常生活后,跟任何一个行业融合都会带来巨大变化。评论家吴思敬表示,光说知识就是力量还不够,创新才是力量。“互联网+诗歌”给诗歌带来很多新东西,中国诗歌网等平台并不单纯是一种媒体,它已经深深地影响到诗人的思维、创作,还对当下诗歌的普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过去讲诗歌大众化,但并没有真正实现。如今在网络的帮助下,为很多年轻人包括原来不是诗人的诗人提供了欣赏、创作文学作品的机遇。

  “文学杂志在我们这个号称创新的年代,最重要的工作还是推出文学新秀和文学精品。而在现阶段,最大的创新是回到正轨。我们过去一直认为读者是上帝,其实回到文学才是上帝。”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芳草》主编刘醒龙的这番话获得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赞同。

  在全媒体时代,面对爆炸式的信息冲击,文学期刊正显露出其独特的价值。《北京文学》主编杨晓升直言,网络文学虽然不乏好看的作品,但不免鱼目混珠,而文学期刊上的作品,都是经过文学期刊的编辑层层把关、精心挑选才刊发的。事实上,原创文学期刊及其文学编辑所做的工作很大程度属于公益文学,是文化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期刊的作用,某种程度上类似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其作用不言而喻。

  《十月》杂志主编陈东捷认为,筛选作品需要态度和担当。“首先需要有文学理想,看到好作品的时候,我们都充满了幸福感。”第二要有专业精神,尊重作家和作家的劳动,善待作家和作者,积极听取相关意见。第三是秉承公正的原则,无论是名家,还是尚无名气的年轻人都要持正。

  接续传统促提升

  促进网络文学健康有序发展、全面提升网络文学水平、厚植网络文学发展土壤,必须从网络文学自身出发,以针对性的引导构建网络文学的发展评价体系。新技术对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新要求。“新一代的多媒体文学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调动各方面的技术因素,在写一部作品的同时把声音、画面、语言结合在一块儿,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文学,也叫超文本诗歌。这是对纸质文本的突破,但目前只有少数诗人在做这方面的尝试。如果网络平台和文学刊物能够推出一些有质量的多媒体作品,这将是一个重大的贡献。”吴思敬说。

  诗人屠岸表示:“中国诗坛在世界诗坛上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语言双轨制现象。这就是说,中国的当代诗人既可以用文言写诗,也可以用白话写诗,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现在青年人写旧体诗的非常多,出过很多优秀的作品。”诗人闵凡路也表示,新诗要向古体诗词学习凝练的语言、幽远的意境,古体诗词要向新诗学习活泼、奔放的感染力。文学作品应该有文气、接地气、扬正气,这样才会出现更多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