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珙县创新基层公共文化管理机制——“农村群众文化理事会”让百姓唱主角

18.08.2015  11:08

  2014年6月,全国第一个“农村群众文化理事会”在四川省宜宾市珙县珙泉镇正式成立,并在今年通过评审成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一年来,理事会承担了当地公共文化活动中的组织、管理、决策、监督等工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作出了特殊贡献。这个平台如何由来,靠什么运转,又该走向何处?借着第四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的契机,记者走进了这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新阵地”。

  “把农村公共文化阵地交给农民群众自己管理。”珙县文广新局局长邓怀健向记者这样概括了理事会的宗旨。群众文化活动过去大多是由政府主导,群众想看什么、想参与什么、有什么意见,其实政府部门的知晓度是不高的。政府投入了资金、设立了专门的岗位、做了大量工作,但群众只是被动接受,最后可能还是做了无用功。

  令邓怀健头疼的还远不止这些。“17个乡镇仅有6个文化专干,且实际工作中涉及群众文化工作的人员比例更是少得可怜,专业人才缺乏直接导致政府送文化下乡与群众实际文化需求不符。”邓怀健表示,珙县文化基础扎实、文化底蕴深厚,当时的状况迫切需要用一种新的模式来整合文化人才、文化资源,吸引群众参与到基层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避免出现有阵地、无人员,有需求、无供给的尴尬局面,成立“农村群众文化理事会”的想法应运而生。“能做主,群众才有归属感。”邓怀健坦言,“”姓的理事会,政府部门仅对其做相关指导,并不直接参与理事会日常事宜。

  理事会成员如何组成?据珙泉镇文化站站长暨群众文化理事会常务理事陶友昌介绍,理事们都是群众推荐,由镇内的文化名人、社会文艺骨干和文化企业、民间演艺团体、演艺协会、文化共建单位代表等组成,基本涵盖了该镇文化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各类组织和个人。理事会成立后,珙泉镇一年的文化活动计划全权由理事会研究确定,包括活动形式、活动参与者、活动内容等。理事会以节日和重大庆典活动为契机,突出主题策划活动,实现群众月月有戏看、天天有活动。

  “下半年是行业旺季,现在订单已经排到了11月底。”珙泉镇肉鸽子乐团负责人尹绍平乐呵呵地说,即便今年再忙,他也不用担心会像往年那样被人“”生意了。“在理事会的统一协调下,全县所有民间演艺企业就像一家人一样。”据尹绍平介绍,此前,珙县长期活跃在基层的民间演艺组织缺少有序的管理,由于行业迅速膨胀,市场供大于求,不健康演出、相互压价等恶性竞争状况也有发生。理事会成立后,不仅迅速将这些民间演出团队整合起来,还利用政府协调管理职能,通过他们的力量实现送文化下乡的功能。

  据了解,“农村群众文化理事会”还承担着结合农民群众文化需求,组织开展科普教育、时政宣传、文艺创作、艺术培训、文艺演出等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职能,并利用本地民间优秀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组织开展对外交流。群众不管是看,还是参与其中演,或者参与制度的研究和制定,都是绝对的“主角”。

  “农村群众文化理事会”成立一年多来,在受到各界广泛关注的同时也有不少人提出疑问,这个民间文化组织怎么运转,靠什么运转?这也是陶友昌烦恼的事情。“除了靠各位理事和会员单位的自愿行为,今后恐怕还需要靠一些市场化手段维持。”陶友昌说。

  据悉,除了珙泉镇以外,珙县观斗乡、巡场镇、王家镇也相继在今年成立了“农村群众文化理事会”。接下来,珙县的试点经验将在宜宾全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