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柯城区利用“文化礼堂”有效填补农村留守娃放学“四无”空档
去年以来,该区针对日趋迫切的农村学龄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四点半困惑”,积极以墩头村试点,充分利用和发挥农村文化“小礼堂”开办“放学来吧”,集临时托管、课业辅导和兴趣培养于一体,招募常驻免费师资17人,每天放学后为40余名农村留守娃提供文化弘扬、技能传承、道德实践等志愿服务,有效填补“四点半”的“四无”空档,为农村留守娃撑起快乐“大学堂”。目前,该试点经验已在全区农村推广。
一是依托文化礼堂,填补留守娃放学“无处可去”空档。充分利用和发挥农村文化礼堂平台,突出以村为主体,通过采取“村里筹一点、学校扶一点、社会捐一点、家长出一点”等方式实行自筹办学,并由村“两委”及“共建生态家园”协会共同组织实施,留守学生及家长自觉自愿参加。如该区试点村墩头村通过将1200平方米“文化礼堂”免费作为留守娃学习活动场地,整合“礼堂”内图书阅览室、墩头学堂、乐器教室、文体中心和舞台等资源,以非盈利模式全年费用基本维持在3万元左右,有效解决留守儿童放学“无处可去”困扰。
二是实行志愿服务,填补留守娃放学“无人可教”空档。坚持公益办学模式,通过招募文化志愿者、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假期回乡大学生及社会上具有教育功能的单位、团体及个人,同时发挥村庄“五老”(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老艺人、老模范)作用,利用每天放学后1-1.5个小时及周末时间,志愿参与管理和辅导,寒暑假由大学生志愿者为留守儿童集中提供学科辅导。目前,全区共有120名爱心志愿者及多家具有教育功能的社会单位、团体活跃在农村“四点半”教育一线,农村留守娃放学“无人可教”现象得到有效改善。
三是践行核心价值,填补留守娃放学“无样可学”空档。用好文化礼堂古韵礼仪天然养分,通过学习“时代楷模”万少华及其团队“最美精神”、听爷爷讲村史村情家风家训、村歌传唱、法制安全教育等道德实践活动,倡导社会新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农村学龄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真正“有样可学、有规可循”。仅2015年全区文化礼堂就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美”微宣讲200多场。目前,该区农村文化礼堂根据各村实际,分别开设有“孝行点赞吧”、“故事吧”、“阅读吧”、“小鬼当家吧”等10余个“学吧”种类,每位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加入,陶冶情操。
四是突出乡土传承,填补留守娃放学“无遗可承”空档。根据农村留守儿童兴趣特长,积极通过邀请“乡土秀才”、“草根达人”、“民间老艺人”,开设传统节日、民风民俗及传统剪纸、民间器乐、地方戏曲等特色乡土课程,建立非遗传承教学基地10个,传授传承九华梧桐祖殿立春祭、余家山头 “女儿节”等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农村留守娃业余文化生活,培育留守儿童亲乡爱乡情怀及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全区学校设有乡土课程40余项,其中,华墅村《巧手剪纸》获浙江省优秀非遗校本教材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