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沁城看三衢

28.01.2015  15:39

  东南阙里,儒风浩荡。

  三衢大地,至善如潮。

  1月26日,一场特殊的晚会在衢州举行。

  台上,陆续走上10多位普通百姓。这一天,他们来领奖。他们中,有多次急救病人的“最美女医生”,有长年奔波两地、甘做透析病人的免费司机,有10年如一日在钱江源头守护青山绿水的公园守护人……

  为他们颁奖的,也多数是普通百姓。之前,他们和无数衢州人在网络上、在投票箱前,郑重地点下了150多万次“”……

  百姓为百姓点赞,百姓为百姓颁奖。传递出的正是以“最美衢州人”建设为重点的当代衢州文化发展的强烈脉动。

  是的,它并不陌生。犹记否,作为南孔宗里的三衢大地上,先贤们曾发出“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的儒家文化箴言。它又是新意盎然的。务实、守信、崇学、向善,在当代衢州人的文化观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恰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文化就是这样一种力量。今天,走遍三衢大地,处处能感受到文化沁城的温润,感受到最美现象从盆景生长为风景的喜悦。文化正成为这个欠发达地区转型发展、建设幸福衢州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文化的脉络正全面融入社会价值观的塑造、公共服务和城市建设中。

  值得一提的是,再过不久,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将再次充实——国家级儒学文化产业试验园即将落户衢州,这也是我省首个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从千年前走来的南宗儒学,不仅浇灌出璀璨的最美之花,也正在成为新常态下衢州城市转型的文化推动力。

  文化之静:总有一种力量沁润心坎,外化于行

  历史总在不经意间露出痕迹。

  冬日的衢州二中,暖阳照拂着整个学校。即将进入寒假模式的校园里,最忙碌的人,要数高三语文老师范少杰。

  今年2月27日,700多名高三学生将迎来人生最隆重的“成人礼”。这是一个由家长、学生、老师共同参与的节日,主题为“感恩”。

  举办的初衷,源于一种新的社会现象: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可宠出来的孩子却成了一个个“小霸王”——对家人常无缘无故地发脾气,偶有不顺,甚至恶言相向。

  “今天,我们应该如何与父母说话?”这是范少杰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而这,也正是千百年来儒学所提倡的孝老爱亲现实新课题。在衢州,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千百年来不曾断流,沁润着人们的心灵血脉。

  走在二中校园,笃志楼、思齐楼、博文楼、学思路、知新路、仁爱路……各幢大楼和主干道之名,都在无声讲述着孔子的思想;在每间教室的后墙上,都贴有叩问心灵的儒家名言:孝敬长辈,勤学善问;学校还开通了“南孔翰林院”学习网站,让学子们在耳濡目染中修身立命。

  静水流深,润物无声。在这个校园里,曾发生过老师同一次晨跑两次丢钱,两次被学生捡到如数奉还的美德故事,也曾发生过食堂打卡机临时故障,2000多名学生先吃饭后补钱,金额几乎一分未少的故事。学生们说,正如校园凉亭柱上的那副对联:捣蛋淘气谁没有惹过父母生气;马虎粗心数理化全凭先生操心。横批:恩师!

  省功勋教师、二中校长潘志强认为,“这是学生们的一种儒学触觉。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生活其间的人们,都认为这样做是对的,都认同这样的价值观。

  一座学校浓缩着一座城市的文化传承。从衢州府山之巅向北眺望,孔氏南宗家庙和改建复建中的天王塔、文昌阁等在城市中心错落有致地排列着,都在诉说着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博大与深邃。

  在衢州,还有一个全城性的节日——“祭孔”,每两年一次学祭、一次孔子文化节,每五年一次社会公祭。

  每次“祭孔”都有主题。2012年,首次邀请“最美衢州人”参加;2013年的主题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主祭人、陪祭人、司祭等都由衢州职业院校师生担任;2014年的“凡人善举,共筑和谐”,通过弘扬凡人善行,推进“最美衢州人”建设;今年的学祭,又将邀请全市残疾学生代表。在这里,仁爱礼敬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美契合。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文化是心灵的力量,也是发展的动力。俯瞰整个衢州版图,你会发现一幅有意思的图景:如果以孔氏南宗家庙及改造后的周边区域为核心区,以北门街、水亭门两大历史文化街区为延伸区,由此辐射开去,有开化根宫佛国文化旅游区、甲壳虫动漫产业园,有常山观赏石博览园,还有龙游中国红木家居文化园……几乎每一个县都有一到两个带有浓浓文化味道的新产业。静水流深的文化,将深深影响衢州的未来。

  文化之动:从高地流向洼地,动起来,为新的力量喝彩

  1月15日,龙游县荷村文化礼堂开堂了。

  全村老老少少800多号人,将300平方米的文化礼堂围了个水泄不通。一圈又一圈的人群挤着观看硬壳舞狮,欢笑声一波接一波从中心向四面八方荡开。

  “有了场地,就等大篷车早点来咯!”91岁老人姜春文笑得合不拢嘴。

  姜老口中的大篷车,就是衢州市一辆由货车改装的“农家乐文化大篷车”,常年储备300余个节目。车子开到哪儿,精彩的婺剧、排舞、相声、小品就演到哪儿,怎能不教人期盼呢。

  “文化大篷车”各地都有,但衢州贵在因地制宜、10年坚守且不断拓展。作为农村人口超过80%的欠发达地区,衢州市委市政府的文化民生理念令人肃然起敬:“穷财政富民生、小城市大文化”,顺着这种理念,衢州人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和载体平台,大力发展流动文化,让广布于山巅之间、江河之畔的200万衢州农村人口能够跟城里人一样,沐浴着公共文化的阳光雨露。

  文化“”起来了,也就有了活力。有了“文化大篷车”这个载体,衢州各地的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纷纷流动起来了,组成了遍布乡村的“文化加油站”。据统计,常年活跃在衢州基层的“文化加油站”每年受益群众达300多万人次,这一数字比衢州市人口还多出50余万。

  “”起来的文化,唤醒了广袤田野上的精神需求。

  近年来的立春日,沉寂多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九华乡妙源村的“立春祭”真正活了。这些天,不少男人们忙着准备“鞭春大典”,女人们忙活着“咬春”菜肴,年轻人演习着接春仪式。年逾古稀的村民汪筱联告诉记者,“老祖宗传下来的风俗丢不得,再不整理出来就失传啦。

  走心的流动文化,触动了村民们的文化自觉。在下村,募集修祠堂用作文化礼堂的号召一出,村民们自发集资起20多万元;在江山,超过100多个村庄唱响了自己的村歌;在柯城,民间文艺团体如雨后春笋般一下子冒出200多支。

  “”起来的文化,还点拨出兴村富民的新路径。“文化加油站”在提供文化服务的同时,也挖掘、培育了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和文化骨干力量,使文化资源成为文化产品、文化商品,使“农民”变成了“文化商人”;同时,也使传统农产品附加了文化价值,由“农产品”变成了“文化产品”。

  在衢州柯城区余东村,这个807人的村庄里,有着500多个农民画家协会成员。这批农民画家被誉为“东方田野里的毕加索”,不仅组团出国办画展,作品也实现了从美术作品向工艺作品的转变,成为当地的一项富民产业,年产值达325万元。

  而衢州大陈村的那首村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打响了当地风俗美食大陈面的招牌,不但使500余年的制作工艺得到传承,还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每年给村民发放工资近120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康示范村。村书记汪衍君告诉记者,他的下一张“文化牌”更值得期待:做一台全村人自导自演的舞台节目,名字就叫“印象大陈”,让这个千年农耕村变成炙手可热的旅游景点。

  文化之美:深植于民,分享出彩,从盆景变风尚

  这是一段43公里的路程。

  1月22日,这天是周四。天蒙蒙亮,冬日的清晨还有些冷,出租车司机贵国全不由自主地搓搓手。他发动车,驱车前往贺村镇。在那里,他要接上病人姜小龙。

  40分钟的路程后,贵国全将出租车停在衢州市中医院门口。姜小龙走进医院去做血透。中午12时30分,他们再一并回到江山。

  这趟往返路程,贵国全的全部收入为:零。

  姜小龙是谁?

  贵国全说,“他是一个陌生人,一个病人,一个朋友。”至今,在贵国全的手机里,他甚至拼不出姜小龙的准确全名。

  从陌生人到朋友,这是时间给两个陌生人定义的关系。数年来,每周二、四、六,贵国全的出租车都会准时接送姜小龙去市里医院做透析,即便是大年夜也同样如此。贵国全很实诚,“那点车费,算不得什么。

  在衢州,“贵国全”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这两天,在柯城区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志愿团队负责人碰头会正在热烈讨论中:新年来临前,他们要去乡村办一场有年味的“最美志愿集市”。有人说,石梁镇下村的村民们想照张全家福,“狮子会”负责人立马拍胸脯“我包了”;有人说,村里留守儿童的铅笔用完了,寒假作业写不了,话音刚落,“麦田计划”负责人接上话,“我这儿还有几千支铅笔,给你!

  入孵中心的公益团队孵化园,是柯城区许多志愿者的向往。“小鹿有爱”负责人指着孵化园墙上的爱心树告诉我们,就像玩一个拼图游戏,孵化团队每完成一个目标,即可获得相应的一块拼图。完成7个目标,拼图就是一颗完整的爱心树。

  在衢州,许多人心中都有一棵“”。在全市140多个最美志愿者家园里,如果你有困难,那么把说不出口的难事悄悄挂在心愿树上;如果你有爱心,那么以己微薄之力悄悄摘下它去帮助实现。如今,这棵树还搬到了网络上,线上线下登记志愿者15万人,每年累计服务7万多小时。

  如果说,一个人的爱心出自朴素的古道热肠,那么一群人的爱心,又是因为什么?

  答案并不玄妙。衢州人说,“你是最美,你不吃亏。”而这样一种深入人心的执着认定,是因为:

  最美衢州人是永远的主角。每周一至周五的《衢州新闻》,特定时段留给做好事的人们;每月一期的最美书籍,以此列传;还有城乡各种公益广告、挂历台历上全部虚位以待。

  最美衢州人永远有地位。每年的“最美衢州人”舞台全部留给群众;打造最美年度人物一条街和展示馆。

  最美衢州人有可靠的保障。衢州在全省率先建立“最美”关爱基金,市红十字会社会捐赠专户设立“最美基金”项目,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

  一个人,一群人,一座城,当“最美”成为衢州这座城市的文化之魂,人们发现,身边的一切都在悄然发生变化,向着更美、更好、更善的方向。

  近年来,这座仁爱之城幸福指数不断提升,连续8年被评为平安大市,入选中国最幸福城市第4位……

  德立则百善从。800多年前,孔子嫡长孙南渡,从此,“东南阙里,南孔圣地”成为衢州的文化标签。800多年来,以“最美”为核心的新衢州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善美之花盛放于衢州山川河流间,润泽着一代代衢州人的心灵。

  最美衢州,仁爱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