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民不是施舍

24.11.2014  13:29

  “别人我不知道,至少我和我的学生不愿意再参加这样的活动了。”近日,在一场由几家单位联合组织的免费观影活动后,笔者的朋友——一位盲哑学校的教师这样表示。当日,一部反映贫困孩子、残疾儿童生活艰难,受到他人救助的影片在影厅播放,台下坐着众多特殊少年。“这部影片放给健全人看,我没有意见,但不应该当着我们的面撕裂伤口,还要责令我们感恩。”朋友这样说。

  如今,文化惠民活动越来越多,老百姓从中获得实惠,这无疑是好事。除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等普惠性工程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惠民活动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方式,也让许多特殊人群(农民工、留守儿童及老人、残疾人、城市低收入者等)成为重点关照对象。重点照顾理所应当,但更应顾及接受者的心理及感受,别因细节的疏漏把文化惠民变成嗟来之食。

  笔者认为,在惠民演出的剧院里,与其让环卫工人身着工作服统一进场、坐成方阵,倒不如实实在在地把票送给他们及家人;在惠民赠书的街头广场上,与其让几百个农民工排队领书,倒不如直接把书送到工地,或开办一间“驻地书屋”;在惠民表演的舞台上,与其在演出结束时安排几个或残疾或被救助的儿童高唱“感恩的心”,倒不如让他们在台下看得单纯、笑得开心……

  然而,一些文化惠民活动却几乎完全站在举办者的角度,如何办起来简便、看起来热闹、汇报起来光彩成为了活动策划的考虑点,至于怎样惠民更有效、怎样惠民让老百姓心里更欢喜却被忽略了。究其原因,完成文化惠民任务好交差、办好文化形象工程受好评等出发点难逃干系,却缺少了对服务对象——普通群众特别是特殊群体的尊重和敬意。

  文化惠民不仅仅是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使用,一台台演出、一场场活动的举办,所惠之众更要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诚信和友善等价值观及正能量。因此,请别因文化理念的短视,让文化惠民沦落为文化施舍,用缺乏敬意之举误伤了民心,办砸了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