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军培育的温州实践

08.09.2016  05:10

  

星辰计划培养了一批文艺骨干人才。

  

百工之乡卧虎藏龙,优秀的民间文艺人才是让非遗传承不息的保障。

  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以文强市。在推动温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造就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是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强有力的基础保障。近年来,温州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一系列文化人才引进培养扶持政策,不遗余力地为文化强市建设招贤纳良,成效显著。

  拓宽引才聚才渠道

  让人才看到温州的诚意

  广发“英雄帖”,拓宽引才聚才渠道,开辟“绿色通道”,让世界各地的文化人才看到温州的诚意。

  2012年9月,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俞为民受邀加盟温州本土南戏研究,任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俞为民是浙江余杭人,曾任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到来是对温州学术力量的扩充,使南戏故乡有了南戏理论的新台柱。

  “长期以来,温州形成了以唐湜、郑西村、胡雪岗、侯百朋、徐顺平、沈沉等先生为核心的南戏研究学者群体,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因此,非常感谢温州给了我机会,让我不仅能接老一辈学者的班,还可利用高校平台,培养学生参与南戏研究,为南戏故乡培育新生力量。” 俞为民告诉记者,在来温之前,自己就已受益于温州市社科联在经费上的资助,顺利出版作品《宋元南戏考论续编》《南戏通论》。尔后,由温州市文广新局牵头,温大人文学院联合主办的温州戏曲研究基地于2013年正式成立,他被任命为基地主任。2014年,由温大人文学院院长蔡贻象组织成立的温州中国南戏艺术文化研究中心,入选市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他又被聘任为首席专家。“两大基地的成立对整合学术力量,吸引海内外南戏和戏曲史学者参与,提升温州南戏研究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有着重要作用!

  如今,俞为民住在温大生活区的一套三居室房屋里,他说温州为他提供了优越的待遇和生活、工作条件,怎能叫人不慕名而来?!

  和俞为民一样,在引才政策的磁石效应下,温籍指挥家、作曲家、美国格莱美奖唯一的华人评委池如淮,于去年4月回到故乡,筹建了一支由来自世界各地的60名青年演奏家聚集而成的温州城市交响乐团。乐团中的成员大多是归国留学生或是从国内高等音乐学院演奏专业毕业的年轻人,还有来自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的专业人士。他们当中有硕士学位的超过15位,博士学位的有8位,其中包括2位博士生导师。

  现年61岁的池如淮生于台湾,祖籍温州瑞安,旅居美国。2013年,我市政府代表团前往美国招商,有官员积极提议让他回温建乐团。这一提议打动了池如淮。

  “没想到那么快,前年底传来温商林巧霞女士要投资运营交响乐团的消息。去年4月,市文广新局就找我商量交响乐团的事情,有人引荐、有人出资,那就动手做吧!

  支持一个交响乐团的正常运作,一年需要近2000万元的高额费用,但在我市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温州市大剧院成为温州城市交响乐团的排练和演出场地,至少在场地费用方面,为乐团节省近一半的开支。

  温州城市交响乐团副团长刘佳,曾任美国南加州爱乐乐团打击乐首席,西安人。当被问及为何来温时,他笑说,一方面是池老师的热情相邀,一方面是温州对文化人才的高度认同和大力支持,让人深受鼓舞,“我觉得温州才是更需要我们的地方,在这里可以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

  投资方林巧霞则表示,她是响应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温商回归”和“招才引智”的政策号召,协助市政府共同组建温州首支专业交响乐团。“我们还成立了温州城市创艺文化有限公司,不仅要培养一批优秀的音乐家,更要培养一批优秀的音乐教师,并以音乐培训养活乐团!

  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是这几年我市文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从2011年出台的《温州市580海外精英引进计划》到2013年颁布的《温州市文化人才引进培养扶持办法》,我市的文化招才力度可谓前所未有。政策中,对高层次文化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给予了充分重视——着力引进文化名家、文化产业领军人物,以及文艺创作、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创意设计、现代传媒管理和发展、网络新技术等我市急需的优秀文化人才,配齐配足人员队伍,以发挥文化人才的第一资源作用。

  健全选拔激励机制

  让人才得到认可和尊重

  建立健全文化人才选拔机制,对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创新团队给予表彰,让文化人才得到认可和尊重。

  据市委宣传部干部处有关人员介绍,我市从2006年起开展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选拔工作,选拔范围为理论、新闻出版、文艺、文化经营管理领域一线的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和业务骨干。截至目前,共开展10个批次评选,入选人才达219名。而入选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的共有15名,最多一年入选就有5名(全省共43名),包括市文联主席邹跃飞、广电集团新闻综合频道副总监陈振仕等,数量位列全省各地市前茅。

  我市还积极开展文艺创作评奖。市文联依托文艺创作奖励基金,自1987年开始,每三年开展一次评奖活动,每届评比金鹿奖10名,银鹿奖20名,以激励在创作领域和表演领域中表现突出的文艺家,至今已开展8届,有280多位文艺名家受到市政府的表彰和奖励,其中有书法家林剑丹、摄影家邵家业、剧作家张思聪等。去年,市文联在市属十大文艺家协会中创设文艺创作年度奖评比表彰制度,以加大对文艺精品创作和对文艺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

  在文化产业人才方面,由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文化温商”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引起各界广泛关注。其参评范围为在温或温籍人士从事新闻出版、影视创作、广告创意、工艺美术、网络科技、动漫制作、文化用品、文化旅游、非遗开发等文化产业。“文化温商”2014年度人物当选者——徐志通,这位专注于城市雕塑的工艺美术师,于2011年成立温州亨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承接公共艺术项目的同时,涉足影视剧投资。这位文化产业新锐用一声乡音感慨道:“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既是幸福,更是责任。

  2011年,我市出台的《温州市重点创新团队遴选培养管理办法》,让文化教育创新团队喜出望外。目前共有10支获选市重点创新团队,其中有4支晋级省重点创新团队。2013年,由朱小杰带头的瓯窑儿女创新团队,获得省重点文化创新团队称号。该团队自2010年成立以来,致力于瓯窑文化传承,除了设计水滴酒瓶等瓯窑产品外,还成立“重启瓯窑”小组,收集有关瓯窑的著作、论文等历史文献资料。朱小杰说,获奖是对他们的肯定,更是梦想道路上结出的一份果实。

  在民间文艺人才方面,我市可谓人才济济、卧虎藏龙——共200人先后入选第一批、第二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名单。这些入选者经过各级推荐和专家评审,在民间文艺研究、民间文学、民间工艺与美术、民间舞蹈、民间戏曲和音乐等民间艺术领域有一技之长的民间文艺人才。彩石镶嵌艺人黄学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两夫妻做了50多年彩石镶嵌。这次入选是个很大的鼓舞!

  此外,我市还开展了优秀文化志愿者服务队和优秀文化志愿者评选活动。温州市文化志愿者服务总队等10支队伍被命名为“温州市优秀文化志愿者服务队”,梁秀等10人被评为“温州市优秀文化志愿者”。身为乐清市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的梁秀,将普及推广硬笔书法的公益事业作为协会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任务,个人无偿讲课300多场次,同时还发起成立了多个文化公益团队。他说,这个奖项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参与文化志愿服务,“我们要树立一个真实的榜样,让榜样的力量去带动更多人!

  是的!精神与物质的奖励都是为了激励——多出优秀人才、多出精品力作,多出社会效益。对文化人才队伍而言,既要有皓月当空的名家大师,又要有繁星璀璨的人才群体,才能出现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加大扶持和培养力度

  让人才享受贴心和专业的服务

  近年来,我市各级部门加大对文化人才的扶持和培养力度,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更多培训学习的机会,给予贴心和专业的服务。

  市文广新局文艺处副处长金照介绍说,从2010年开始,他们就推出乡镇文化员“春风行动”培养计划,每年两次,每次授课4-5天,提升全市基层文化人才的组织能力和业务水平。六年来,培训乡镇文化员达6000多人次。

  和“春风行动”同步启动的 “星辰计划”则是面向文艺骨干,以及具有较高艺术造诣和影响力的文艺人才。该计划的培训周期为三年,旨在促进我市中青年艺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德艺双馨、内外兼修的拔尖中青年艺术创作、表演人才。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当家花旦蔡晓秋便是其中一员,“这是一个资源非常丰富的学习交流平台,除了邀请国内外名家名师来温授课传艺,不定期举办优秀人才专场演出,还会给我们免费观摩优秀演出和挂职进修的机会。” 蔡晓秋还透露,市文广新局曾为其延请上海昆曲大师张洵澎,并举行拜师仪式,这也是“星辰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温州市文化人才引进培养扶持办法》中,非遗传承人的“标配”一目了然——对获得“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的,年龄在65周岁以上的,每年给予2000元补助;对获得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的,年龄在65周岁以上的,在国家、省级财政补贴的基础上,每年再给予2000元补助。与此同时,我市还设立“温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基金”,对出版非遗书籍给予一本两万元补助。目前,入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有23位,省级传承人169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612位,这些补助措施让庞大的非遗保护工作驶入了快车道。

  对于其他类文化人才,政府的财政支持同样给力到位。瓯剧当家小生方汝将告诉记者,自己在2009年获选温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后,便享受到60万元的住房补贴。2013年,斩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的他,又得到市委市政府下发的人才经费10万元和团队创作经费30万元。前者用于赴外观摩学习取经,后者用来置办道具服装和制作音效舞美等。在他看来,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含金政策”。

  当然,政府不仅是热心的资助者,他们还充当着沟通联络、协商对接的“红娘”角色。温州红连文化创意园总经理林兵蔚在驻企联络员的积极帮助下,顺利解决了市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的挂牌问题,因而具备了获取一系列政策扶持的有利条件。“其实让我感动的还有很多零碎的小细节,比如设置路牌、保障用电,这些都是驻企人员 ‘私人定制’的贴心服务。

  另外,文化人才的扶持政策在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也做出了妥善的解决方案。如配偶可由引进单位所在地的组织、人力保障部门配合引进单位优先安置或推荐到性质相同、相近的本地单位工作;子女可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优先就近安排在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就读等。

  温州,正致力于营造让文化人才实现梦想的空间。她用充足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培育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品质。在“文化强市”建设的浪潮中,文化大军的队伍也日益壮大,他们以强劲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打造着温州新的文化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