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文化多元展现 浙江龙泉探索“文化+”新路径

31.07.2016  17:03

  

剪纸之家 李倩倩 摄

  

书画之家 李倩倩 摄

  

书架进娱乐场所 李倩倩 摄

  “敬老得福”、“乐于助人”、“艰苦朴素”……一则则标语、一本本新闻类报刊杂志出现在浙江龙泉的KTV、网吧、茶馆等娱乐场所,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娱乐场所“画风”的转变也不由得让人点赞。

  “我们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化、活泼化、大众化。”龙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卫英表示,要让龙泉人积极主动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人人争做文明人的良好氛围,并进一步探索“文化+”的路径,实现龙泉文化新发展。

  龙泉,地处浙江省西南部,属山水清明之地,是著名的青瓷之都、宝剑之邦。在千百年的历史淘沙中,龙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剑瓷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龙泉将自身的剑瓷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形成风格别致的龙泉文化,并用独特的“龙泉方式”,将龙泉文化送入每一位龙泉人的心中。

   主流文化打破次元墙 进驻娱乐场所

  “真有意思,原来我们龙泉发生了这么多的事!”在龙泉的“一代网咖”内,几个年轻人聚集在网咖门口的多媒体触屏一体机前,手指翻动,浏览着龙泉的大小事,在旁边印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字样的书架上,还放置了《中国新闻周刊》、《青年文摘》等主流杂志。

  “这是政府过来装上的,连店里的电脑桌面都换上了特制的壁纸。”“一代网咖”的负责人叶振龙告诉记者,今年7月13日,龙泉启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娱乐场所的活动,将装有政府网站的多媒体触屏一体机、书架、宣传广告牌送进了自家店里,“又有意思又好玩,吸引了很多来上网的顾客。

  “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是名副其实的‘上网大户’。”龙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火培表示,互联网影响和塑造着广大网民,广大网民也影响和塑造着互联网,然而,随着网络的发展,伴随而来的语言暴力、淫秽色情、网瘾等网络问题也层出不穷,“这其实也是中国互联网一个不光彩的‘标签’。

  为了改变网络环境,改变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阳春白雪”的印象,龙泉通过送宣传思想、道德能量、报刊杂志、实用技术、便民信息等形式,春风化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送入每个人的心里。

  “网络给予我们的很多,但我们要学会‘挑食’!”已经有多年上网经验的龙泉市民钱广彬告诉记者,作为资深“网虫”,他深知面对网络诱惑时选择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如何选择,心里却没有一把标准的尺,“总是觉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自己很远,对它的概念也是模糊的”。

  但是现在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宣传牌,悬挂在自己经常去的网吧的进门口显眼处;打开电脑,页面显示的是核心价值观的标语;网吧的休闲区也多了很多书刊和杂志,供大家休息的时候阅读,自己浏览相关的网页还能换取积分来上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离我们很近,并且和我们密切相关。”钱广彬感慨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潜移默化下,自己对于网上的诱惑也有了一把衡量的标杆。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龙泉的KTV和茶馆。在普乐迪KTV,记者看到,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时在点歌屏幕上飘浮而过,三宝堂茶馆里也常常传来茶客答题赢茶的喝彩声。

  一桩桩、一件件,每一处细小的改变,都为龙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一块基石。

  “要让百姓自觉传播社会‘正能量’,使娱乐场所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阵地。”龙泉市文化旅游委员会主任胡武海表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要注重从消费者的日常细节入手,让老百姓从被动参与到主动付出,从刻意为之到习以为常,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意志品质。

   文化礼堂全域开花 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渠清流绕村而过,几尾彩鲤畅快悠闲。这既不是哪处绕村的小溪,也不是哪家新建的鱼池,而是龙泉市住龙镇住溪村老街里老百姓家门口的一条沟渠。

  住溪老街傍水而建,全长约440米,是有名的“红军街”,曾有三人参加了红军队伍。现在,老百姓家门匾上的“革命到底”、“不断革命”等标语依稀可辨,铁门上的弹孔,也在述说着曾经的那段传奇。

  历史在岁月中逐渐远去,那段红色的记忆却永远萦绕在当地老百姓的心中。在今天,住龙人民更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那段红色记忆结合起来,在保留过去的同时加入现代的元素,将家家户户打造成文化礼堂。

  “我们根据每家每户的特色,打造了红色书屋、十字绣、剪纸、酿酒之家、农耕器具、盆景、摄影等10多家特色文化展陈农户。”住龙镇党委委员赖俊告诉记者,在打造的过程中,住龙镇将住溪村作为一个文化礼堂综合体,以老街为核心区充分挖掘当地红色文化、传统村居、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农耕文化等传统民俗文化特色,充分发挥了当地居民的主体作用。

  走进老街,花草锦簇,家家户户大门敞开,似在欢迎各方友邻。走进一户百姓家中,墙上挂着剪纸装裱的相框,花草虫鱼鸟兽栩栩如生,仿若来到艺术的殿堂。

  “这是我女儿自己剪的!”农户主人告诉记者,自己的大女儿非常喜欢剪纸,平常没事就在家里跟着网上的教程学,此次的全域性文化礼堂打造活动将自家选为“剪纸之家”,更是激起了大女儿剪纸的兴致,几番布置下来,家里漂亮了,驻足观赏的人也多了。

  这边忙着将全村打造成文化礼堂,那边却忙着将非遗馆搬进文化礼堂。

  龙泉,因剑得名,凭瓷生辉。2006年,龙泉宝剑传统锻造技艺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迄今为止全球唯一入选“人类非遗”的陶瓷类项目。

  宝剑青瓷是龙泉的名片,更是独属龙泉的特色文化。2015年龙泉启动了“非遗文化+”进礼堂活动,将其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让一剑一瓷走到寻常百姓身边。

  在龙泉市锦溪镇中锦村的文化礼堂里,展出了龙泉的青瓷、宝剑,还有“黄粿”、“开天门”等龙泉传统民风民俗,去年春节时在文化礼堂举办的“精致龙泉,醉美非遗”大型非遗秀表演,更是让附近三个村庄万人空巷,给村民带来的不仅是视听上的享受,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独特体验。

  据介绍,自2013年启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以来,截至2015年,龙泉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46家,荣获了“2015年度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先进县(市)”称号。

   文旅融合 催生特色经济

  文化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无穷后劲,更是其独立于世的最佳勋章。剑瓷文化、红色记忆、民风民俗等构成的龙泉文化在龙泉土地上犹如一颗璀璨明星,熠熠生辉。但是,如何让这颗明星闪耀于世,而不是仅仅束缚在龙泉呢?

  “文化是魂,旅游便是实现灵魂的最好载体。”龙泉市文化旅游委员会主任胡武海表示,龙泉必须好好利用深厚的文化底蕴,做好“文化+旅游”的文章,用龙泉文化促进龙泉的旅游发展,让龙泉的旅游传播龙泉的文化。

  位于龙泉市宝溪乡的溪头村是革命摇篮,中国工农红军曾在这里打响了入浙第一枪,取得了在浙江的第一次胜利。同时,这里也是青瓷故里,孕育了张、陈、李、龚四大青瓷世家。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溪头村成为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村。近年来,旅游经济在国内遍地开花。溪头村也抓住发展机遇,将自身的历史文化与佳秀山水相结合,开创文旅融合新格局。

  “旅游慢慢发展起来了,游客也多了,我们当地的民宿经济也就带动起来了。”龙泉市农村办公室科长胡庆龙告诉记者,2013年的时候,很多游客来了以后发现没有地方可以吃饭住宿,于是宝溪乡政府开始引导农户组建农家乐,并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现在,新龙窑客栈、宝溪红民宿等十家精品民宿成为了溪头村又一处风景。民宿在增收致富的同时,也成为溪头村宣传龙泉文化的新阵地。

  “我们在房子布置上融入了很多青瓷元素,以民宿为载体,以后来的人多了,交流也就多了,有利于我们青瓷文化的传播。”新龙窑客栈的老板金朝荣向记者诉说着他的“文化梦”、“民宿梦”。

  在龙泉,像溪头村那样以文促旅,以旅兴文,催生美丽经济的地方还有很多。在龙泉市兰巨乡仙仁村,长寿文化催生了养生旅游热潮;在龙泉市住龙镇住溪村,红色文化点亮了美丽经济的明灯。

  据了解,2016年上半年,龙泉共接待游客276.0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59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4.58%和53.44%。可以说,在“龙泉文化+”的浸染下,龙泉旅游正以旭日初升之势蓬勃发展,旅游也成为了龙泉对外宣传龙泉文化的一张闪亮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