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标 精神家园
寒风中, 站在杭州余杭区闲林街道联荣村文化礼堂前,抬头面对那块竖立在入口处的“文化地标、精神家园”标识,不禁心头一热。
文化礼堂蓬勃生长,是我省乡村文化建设的亮点所在:回望短短3年间,4959座文化礼堂建成,说学逗唱、开蒙学技、村委选举……这里成为乡村百姓的精神家园。
曾记得,文化礼堂的红火之路,起于全省蓬勃开展的“千镇万村种文化”。那是2007年春天,本报参与的浙江4个县(市)8个村的村民发起了《我们都来“种文化”》的倡议,“种文化”很快在全省61个县的100多个村开展起来。
于是,各地的送戏下乡、送演出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送科技下乡……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在全省各地农村纷纷开展着,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于是,全省农村启动“千镇万村种文化”活动,涌现出一批组织有力、活动经常、特色鲜明的农村“种文化”先进村镇,传承了一批积淀深厚、内涵丰富、形式独特、群众喜爱的特色文化项目和品牌。
我想,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关键在“种”,扎根乡土。但如何结合浙江农村实际,充分挖掘农村文化资源,整合农村文化活动载体,激发“种文化”活动产生更大的社会效应?
生逢其时,乡里生土里长的文化礼堂,就成为“种文化”的最佳阵地。
那么,农村文化礼堂该怎么建?
临安县上田村率先行动——重点完善“两堂五廊”,学堂、礼堂,村史廊、民风廊、艺术廊、成就廊、励志廊。其中,礼堂内设书法创作基地、农家书屋等,主要用于召开村民大会和举办报告会、文艺表演、播放电影等活动;励志廊展示“道德模范”、“平民英雄”、“阳光少年”等;村史廊陈列见证上田村发展变迁的各种物品;民风廊上长长的《上田村训》朗朗上口,“爱集体、正德行、敦孝悌、睦相邻、怀善心、尚学业……”村党支部书记潘曙龙说,随着文化礼堂的逐步完善,村民们有了更多学习交流和展示才艺的机会,学文习武蔚然成风。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截至2015年底,像上田村一样的文化礼堂已遍及浙江乡村——偏远的嵊泗县菜园镇青沙社区文化礼堂内,学龄儿童身着汉服,在司仪的带领下,向师长行拜师礼,进行启蒙仪式;鹿城藤桥镇驿头村民,白天可以在家门口的文化礼堂里看书、健身、下棋、听讲座,晚上在礼堂内观看文艺演出、电影;偏远的景宁县梧桐村文化礼堂拥有修整一新的乡、村文化演艺中心和天天乐文化广场……
无论春夏秋冬,只要在村间踱步,一个又一个文化展示馆,展现着村里特色的民俗文化,一个个文化廊述说着身边的励志典型。文化礼堂处处浸润着文化气息,成为当地的精神文化地标,成为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的重要载体,也为“种文化”活动进一步深入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种子,从阳光、空气、雨露里发芽;文化,在大地、山川、河流中滋养;乡村,成为培育文化的肥沃土壤。沐浴着文化阳光,浙江大地一片似锦繁花。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刘慧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