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培育中繁荣 文明在基因里扎根

29.12.2017  14:58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一座城市吸引人的不仅仅是外在的建筑,而是城市独特的发展历史和人文,这才是一座城市的真正气质。

  在《中共杭州市委关于全面提升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发挥杭州历史人文优势,讲好“杭州故事”、传播杭州“好声音”,努力实现国际文化交流和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新突破。习总书记对于杭州“历史文化之城,创新活力之城”的评语,也时刻铭记在每一位杭州文化行业工作者的心头。

  2017年,杭州牵头承办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合作部长论坛,被文化部肯定为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成果最为丰富的一届论坛。文创产业继续稳步发展,实力持续壮大。城市文明内化成杭州的底色,“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同一颗种子般深深植入杭州市民心间,人民群众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

  美好的生活离不开城市文化的浸润和滋养,而文明能让冰硬的建筑物变温暖,文明为城市注入活力,以文明与文化的视角看待城市,方显一座城市的精致与魅力。

  2017年,很美好,2018年,这座城市正大步稳健地继续向打造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的目标迈进,我们,每一个生活在这座千年古都里的人,都努力着,也正在努力着。

  文化品牌助推产业新高

  12月26日,在中国影视行业的“年度总结会”上,杭州又开创了一个“先河”,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杭州总部正式挂牌成立。

  这个实验区以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和竞争力为目标,以出口为导向。在试运行期间,累计已将1万小时的产品授权覆盖全球158个国家和地区,实现G20所有成员国海外发行全覆盖。

  不只是这个实验区在岁末正式挂牌,杭州创意设计中心、白马湖生态创意城这些重点项目在今年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和认可,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的之江文化产业带规划也正在编制中。截至目前,24家市级文创园区已使用面积达744.55万平方米,集聚企业5770家。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大将文化的重要性和地位上升到了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高度,更赋予了文化工作新的使命,今年杭州的文创成绩单相当闪亮——

  2017年,杭州成功举办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动漫节、第十一届杭州文博会、中国数字阅读大会、首届杭州国际工艺周暨杭州国际传统工艺创新大会、第十六届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论坛等活动。其中,动漫节实际成交及意向成交金额达153.28亿元,文博会吸引超过2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家文创企业和机构参与,达成签约项目168项,现场成交金额达38.6亿元,比去年增加130%。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文创产业实现增加值2138亿元,同比增长19.6%,占GDP比重达23.7%,产业总实力同比再创新高。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新兴文创产业——数字内容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杭州文创产业特色亮点。前三季度,全市数字内容产业实现增加值1326亿元,同比增长32.1%,占GDP比重14.7%。

  此外,杭州进一步贯彻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文代会上的讲话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传承创新,用形式丰富的文化品牌助推文化产业发展,讲好杭州故事,扎实开展文艺精品创作工作,2017年有14部作品成功入选省“五个一工程”,种类丰富,内容突出,电视剧《鸡毛飞上天》还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

  城市精彩走出去也要沉下去

  “这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这是马其顿文化部长罗贝尔特·阿拉乔佐夫斯基在参加完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合作部长论坛之后的由衷感慨。这次论坛的14项配套文化活动让各国嘉宾感受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这是杭州今年对外文化交流的最亮眼的瞬间之一,其实从年初开始,杭州一直在走出去,传播优质中国文化。春节是中国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也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优质平台,2017年杭州参加文化部海外“欢乐春节”系列活动,5个团组110人,7个国家10余个城市,40余场文艺演出,规模水平创历年之最,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借用海外主流媒体,推动中国故事、杭州故事“走出去”,纪录片《中国茶,东方神药》获第69届美国电视艾美奖最佳专题纪录片奖等6项大奖,华策影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成为首部登上法国戛纳电视节论坛并入选全世界最流行电视剧的中国电视剧。

  当然,一个城市的文化成果不只是外向,更应该是内化的,就是要对更多的市民服务,让大家普惠到城市文化的阳光。

  以前人们提到杭州图书馆,浮现出的就是一个连流浪汉都可以随意走进去看书的温暖所在。不过,从2017年开始,杭州图书馆又开始在国内率先推出面向所有人的免押金、免借书证的“信用借阅图书”服务,只要你“信用”足够,就能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利。

  杭州的公共文化服务不止于此,从顶层设计开始,积极推行“1+X”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模式,从最实际,老百姓获得感最强的基础文化服务入手,积极搭建多种平台,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种类,开展多元化的文化惠民服务。

  市文广新局的数字资源覆盖中小学校项目拥有数字阅读资源60.15TB,累计为703.6万人次提供服务;组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送戏、送讲座展览下乡5240场,送图书下基层47.8万余册,送培训28万余人次,开展文化走亲185场次;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累计放映2.6万场,观影人数385万人次;广电低保工程为4.3万困难家庭减免有线电视初装费和视听维护费1112.9万元;为3.2万名老年人提供优惠观影服务。

  核心价值成就文明高原

  今年12月1日的《人民日报》整版报道了“第三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的杭州树立起文明高度的经验与成绩,文章的开头是这样描述的——“斑马线旁,行人想过马路,车辆会停下来礼让;坐公交,人们排队上车、低声交谈;遇到困难,很轻松就能找到志愿者……

  这对于杭州市民来说已经成为了越来越习以为常,如吃饭喝水逛西湖一般自然的事情,但在每一名游客看来都是值得去朋友圈里晒一晒的稀奇事。

  潜移默化循序渐进根植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不光在杭州市民的心间发芽,也借由着每一名游客朋友圈里的一张张图片、一个个点赞,播种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信仰如塔,不断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建设要有魂,这个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弘扬积极健康、和谐有序的行为准则。这是杭州的方法,在几任主政者的努力下,杭州的精神财富积累得并不比GDP增速带来的物质财富少。

  从“最美妈妈”吴菊萍开始,杭州的“最美”现象已经从盆景壮大为风景,杭州邵逸夫医院眼科医师姚玉峰,婉拒日本导师盛情挽留及美国名校高薪聘请,选择回国,一头扎进角膜病治疗的探索中,20多年来,他用独创的、标志着中国眼科医学世界地位的“姚氏法角膜移植术”,为近3万病人重新带去了光明。

  统计表明,近年来杭州各行各业涌现了7名全国道德模范、130多名省级和市级道德模范、1.9万余名各级各类“最美人物”。一个“最美”树起一座“高峰”,而亿万群众在对其传播弘扬中不断深化着日常的“最美”,最终可以接力成绵延的“高原”。

  2017年,活动遍布全市每一个角落的“西湖读书节”已经举办到了第十一届,通过图书馆免费开放、千个学习书屋进社区等活动,杭州在建设“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城市上下足了功夫。杭州还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成为全球首批、全国首个加入该网络的城市……点滴书香,让精神文明的种子在每个居民的心中生根发芽。

  城市文明的内涵是一座城市长期积累下来的独特地域文化,能够满足市民在城市的心灵需求,厚重的文明底蕴可以给人们美好的情感抚慰。城市的文明底蕴直接体现在城市中的每个市民举手投足间,无惧任何挑剔眼光的审读和时间岁月的洗涤。每年通过各大媒体举行的“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相联,体现杭州独特的文明内涵。

  城里有道德讲堂,农村有文化礼堂。目前,杭州已经建设各类道德讲堂830个,涵盖机关、企业、行业、学校、社区、村镇等各个领域、各类人群。2012年开始,率先在全国开展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将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完美结合,目前已有文化礼堂逾千座,遍布文化触角的每一个末梢。

  杭州人,越来越坚信,只有善待身边每一份文明,让城市拥有文明的支撑,从而成为我们向往的魅力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