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先行 让“一带一路”有人情味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和实施,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将走上一个新台阶。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近日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在合作重点中提出,沿线国家间将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和图书展等活动,合作开展广播影视剧精品创作及翻译,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共同开展世界遗产的联合保护工作。
对此,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表示,“一带一路”战略以丝绸文化为基础,促进了我国与周边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提升了我国对外文化形象。然而,时移世易之下,丝绸之路的文化精神在今日的环境中应当被赋予新的含义,方能为我所用。
对外文化交流先行
近年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形式越来越新、内容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
目前,中国已经与沿线大部分国家都签署了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协定及执行计划,高层交往密切,民间交流频繁,合作内容丰富,与不少沿线国家都互办过文化年、艺术节、电影周和旅游推介活动等,在不同国家多次举办了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
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又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指明了新的方向。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执行院长魏鹏举认为,“一带一路”既是经济带,也是文化带,它既包括经济交流,也包含文化交流。只有有了文化交流,“一带一路”才有人情味,才有真正的吸引力。
因此,在魏鹏举看来,“一带一路”战略中,文化交流不仅应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而应该具有更深度、更基本、更基础性的地位,应成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核心部分。
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蔡武在此前发表于《求是》杂志上的署名文章中也提到,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我们应当坚持文化先行,通过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
机遇多多亟待挖掘
“一带一路”的建设将正式进入实操阶段,文化能做哪些文章呢?
魏鹏举认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公路、铁路等大量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将首先受益,可以实行“丝路公共工程艺术计划”,挖掘丝路文化的渊源,利用诸如壁画、设计、雕塑对其进行现代呈现,将丝绸之路的文化特点和历史底蕴赋予更多的内涵和附加值,不仅提高了文化的经济效益,也彰显了文化的社会效益。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近日下发了《2015年度特色文化产业、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和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重点项目名单》,26个项目入选为2015年度丝绸之路文化产业重点项目。
记者在名单中看到,这26个项目涵盖了文化产业基地、旅游服务平台、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演艺等多个方面,涉及内蒙古、广西、海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8个省(自治区)。
魏鹏举表示,一来,“一带一路”也是一条黄金文化旅游线路,其中蕴含的文化旅游潜力巨大,当年青藏铁路的开通就使得沿线的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二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使得文化资源和文化人才的聚合力再度迸发,文化产业交易所应在此方面大做文章,实现文化资源的品牌化。同时,应发挥中国的文化人才优势,将中国打造成“一带一路”人才创新的桥头堡,带动文化创意人才的整合。此外,“一带一路”还将带动文化市场的开发。
范周也认为,一直以来,丝绸之路都是旅游发展的重点领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将引领“一带一路”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与体育、科技、互联网等产业进一步融合,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打造贯通东西的文化旅游长廊。
来源:( 浙江商务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