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高端人才培养有何好招
文化产业是以创造、创新、创意为核心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内容的创意、科技手段的创造与运用、商业模式的创新无不依赖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作为人才培养最主要的途径之一,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领域探索了“工作室制”“项目引导式”“协议式/订单式”“双证书制”“产学研结合”等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较为有效地搭建了人才与企业对接的平台。
高端人才是支撑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最为宝贵、最可持续和最具潜在优势的关键要素。在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高端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首要瓶颈。加快培养一批高素质、高层次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整体素质,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
早在2003年,文化部就提出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呼吁社会各界加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近年来,文化部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多种方式举办了各种研修班和培训班,2014年开始还实施了“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以多种形式培养、选拔了一批文化产业人才。但这种培养和选拔方式属于非常态、非长效,规模也有限,不能满足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需要。那么培养文化产业高端人才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是什么?
学校、企业和社会构筑三大培养途径
国内外实践表明,文化产业高端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学校的教育、文化企业的培养和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3个途径完成。
学校教育是文化产业人才形成人文素养、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阶段。文化产业由于其文化、创意属性,更需要从业人员在学校得到集中的、系统化的理论熏陶,同时还需要实际操练和项目创作的锻炼。我国文化产业相关院校也在不断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从办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社会实践等方面入手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很多学校还建立了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参与实践项目。目前,我国高校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领域探索了“工作室制”“项目引导式”“协议式/订单式”“双证书制”“产学研结合”等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人才的成长根基,为个人健康成长提供了动力和保障。当前文化企业的培训方式主要有3种:一是直接培训,如入职培训、企业文化培训、技能培训等,内容多是跟公司具体工作直接相关,技术性、实用性强。二是间接培训,通过购买培训机构服务来实现对员工的培训。三是文化熏陶,让员工参与企业具体的项目,熟悉业务,并在其中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这需要员工有敏锐的文化感受力、实操能力和创作能力。人才在文化企业的成长是一个零散的、自发的、漫长的过程。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终身学习和多样化、个性化学习创造了条件。由于与市场的联系紧密,社会培训机构在人才需求热点、培训热点、培训模式等方面更加灵敏,是非学历教育的主力。但目前社会培训机构存在培训系统性不强、培训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真正具有较强实力、能够为文化产业培养高端人才的机构并不多。
从文化产业人才培养3种途径的分析表明,学校教育是当前我国大规模、高速度地培养高端人才、满足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主要途径。因此,笔者建议,文化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应联合教育部尽快设置“文化产业管理硕士”学位,加强文化产业高端人才培养,以适应广泛的现实需求。
多方联动形成人才培养紧密链条
以高校为主体的“政、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是文化产业高端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
“政、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下,政府发挥推动作用,产业发挥需求拉动作用,以高校与产业的合作与互动为核心,以社会力量为补充,共同推进文化产业高端人才的培养。
《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也指出,要优化专业设置,鼓励普通本科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专业(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积极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人才,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扶持和鼓励相关行业和产业园区、龙头企业与普通本科高校、职业院校及科研机构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支持符合条件的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探索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创意和设计与经营管理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快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文化部可发挥行业主管部门职能,承担起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职责,并同时进行顶层设计,通过出台文化产业高端人才相关政策和实施高端人才培养计划,协调推动高校与文化企业的深度联合,共同建立创意实验室、文化产品研发中心、创业学院等合作机构,打通高校与文化企业之间的人才通道,鼓励高校教师到文化企业挂职锻炼、文化企业家到高校担任兼职教授,将符合条件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认定为学生创业实习基地,引导社会各界重视文化产业高端人才的培养,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高校是文化产业高端人才培养的主体,一方面开展基础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专业技术的传授和创意潜能的挖掘;另一方面,积极与文化企业、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社会各界力量开展人才培养深度合作,培养学生创意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
文化企业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实习锻炼机会,更能为高校文化产业高端人才的培养提出需求反馈,推进高校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设计、实践活动、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调整创新,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全面提升。(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