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是外交的桥梁和纽带
事件:
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今天在北京召开。这是继APEC会议2001年在上海举办之后,中国再度承办此项盛会。事实上早在2005年韩国釜山APEC会议举办时,文化元素就在这一经济峰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充分展示东道主国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似乎已经成为APEC会议不成文的惯例。本届会议召开期间,剪纸、漆雕、景泰蓝、京剧脸谱等中国民间艺术和文化珍品悉数亮相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引发了参会者和来访者的高度关注。
各方观点
周永生(外交学院教授):
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在经济和政治领域比较容易存在分歧,但文化交流却是无国界的。文化是桥梁,是纽带。在经济会议上融入更多的文化概念,可以让世界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亲和力,从而消除隔阂、相互尊重,促进各国间达成相同的政治共识,强化经济合作。
综观本次APEC会议,文化元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礼仪、饮食、着装渗透于各个细节中的广义文化,一类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狭义文化。而这两类文化形式,都离不开传统二字,这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积淀,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宝贵财富。甚至在我们的外交理念当中,传统文化的概念都广泛存在。比如和平共处原则,正是儒家思想的体现。让世界在经济会议上更多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而在日后的产业发展中,文化产业也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种文化的展示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一种促进。因此,在中国未来举办的国际盛会上,文化势必将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这是现实的需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
在世界各国眼中,文化是中国的一张名片。相较世界文明而言,我国文化的最大特色就是多元化。因此,在APEC会议期间向世界展示中国具有民族特色、种类繁多的文化形态,正可以体现我国多元文化共生共荣以及文化和经济同步快速发展的景象。回顾13年前在上海举办的APEC会议,我们并没有太过侧重对文化方面进行展示。当时,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等也没有像今天这么重视。但随着近年来生产性、抢救性保护概念的提出和各级政府的加大投入,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重新焕发了生命力,这使得它们今天有机会活跃在国际文化舞台之上。在世界各国的来访者眼中,这些非遗产品和精彩技艺是新奇的、引人注目的。峰会融合文化,让它们在主场外交中不仅呈现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更为其进一步实现“走出去”创造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贺阳(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
各国领导人身着别具一格的民族服饰,已成为历届APEC会议的一大亮点。2001年在上海举办APEC会议时,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各国领导人合影的“唐装”,这也成为了那次会议颇为亮眼的文化符号。时至今日,APEC会议的文化元素虽然在不断增加,但领导人服饰的选择在会议中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近来,习近平主席夫人彭丽媛的着装总是为世人津津乐道,说明了服饰文化的表达对增进各国之间的交流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这也是一种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其与国家哲学思想、生活传统息息相关。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长期以来我国对民族服饰与现代生活融合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因此在国际场合中,我们至今缺少一类具有代表性的国服。从国际场合未来的服装设计来说,真正的时尚并不是盲目模仿国际大牌,而应该返璞归真,崇尚既富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色,又能融合现代时尚气息的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