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发展,融合是关键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作为“中国模范生”的浙江,面对世界严峻经济形势和改革创新之大时代的到来,已展现出了提前谋划、提前探索、提前实践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转型升级面貌。解读了本次省两会李强省长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后,我想首先来谈一谈对报告中“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一点个人理解。如何“加快”,首先跟前一阶段我们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实践经验和下一阶段政府工作的全局直接有关。
一方面,文创产业发展至今基本已经形成与地方特色相应的优势门类,在各种扶持和投资下也呈现了具体问题,突出重点做大做强,挑选潜力门类解决其生长发展的短板,成为下一个阶段浙江文创产业进步的基本思路。
另一方面,新形势、新格局、新任务下的政府工作布局要求和召唤着文创产业全面融合、渗透、细化——“融创”是“十三五”阶段浙江文创必然的路径,也就是说,文化创意产业应该打破狭隘的条块分割和比较孤立的自我发展,将自身与工业、农业、建筑、制造、服装、园林、文娱等产业全面融合,比如与“力争到2020年打造1000个美丽乡村精品村、100个旅游风情小镇、一批美丽城市”紧密融合成为打造“美丽”的基本要素和手段,比如根据“大力发展网络文艺”的中央要求,将与原创内容相关的出版、影视、动漫、游戏、音乐、衍生品设计制造等全面联接,工作思路融合——总而言之,即全面实现“大文创”与“小细节”的意识融合、机制融合,这是将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成国民支柱型产业,实现升级的重要原因。
在这个过程中,具有浙江特色、浙江品牌的“文化礼堂”建设,应当成为乡村文化产业的载体。经过多年努力,浙江的文化礼堂已然成为浙江繁荣乡村民众文化生活、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衔接城市文明和乡村礼俗世界的桥梁纽带和空间象征,但问题依然来自于定位和内容。个人以为,文化礼堂可以在传播普及时代知识和连接并重塑乡村文明的定位上深入制作内容,比如通过对互联网、生态文明、文化旅游、全民阅读等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知识概念做活动、做科普、做文艺作品,同时借助文化礼堂概念,探讨乡村文明、乡村礼仪的新的可能性,修复一部分适合现代乡村建设的传统文化机制,鼓励一些文化人、企业家等为家乡文化建设做贡献,探索和满足一部分“乡绅回家”的愿望,真正让人和空间实现基层社会的对接。
在改革意识、大局意识鲜明的浙江,进一步理解文化方方面面的价值,借助“十三五”创新浙江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全面发展与繁荣,相信是这片人杰地灵的江南土壤对中国民族伟大复兴所做的最值得骄傲的事业。
夏烈,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一级作家、文艺评论家,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