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理想,就是理想的教育
08.08.2015 01:34
本文来源: 教育局
来自中国的五位精英教师——其中一位是杭州外国语学校的邹海连老师,参加了英国的一档电视节目,这个节目看起来像是湖南卫视英国版的《变形记》:中国老师被要求用中国最传统的教育方式来教英国顶级公立学校的学生,以测试英国学生能否适应中国式的严苛教育。结果是中国老师差点被英国学生气疯,指责英国学生粗鲁、懒到极点、没有上进心、不遵守纪律,并认为这是英国福利制度造成的结果。而英国学生也显得非常不适应,认为自己被迫“像机器人一样学习”。
在刚刚播出的第一集中,灌输式教学与个性化教育、严厉鞭策与鼓励赞美、严格管理与宽松学习之间的矛盾都被一一放大。
中国老师第一节课开宗明义,强调严格的纪律,强调“听我讲”、强调“不要提问”、强调互相竞争……女孩因为上课扰乱课堂秩序被罚站,甚至被赶出教室;体育成绩不好的学霸男孩因为要和其他同学比拼跑步羞愧到要哭;英国学校一周的课程,中国老师15分钟讲完……
而英国老师则鼓励孩子:如果你体育做不到最好,相信你在其他学科一定能做得好。他们鼓励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而不是跟别的太好的学生比;英国学校的理化课强调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和发现,而中国教师的课堂,则由老师演示实验,然后将所有的知识用课堂笔记形式教给学生……
似乎,一直被国内诟病的中国教育丢人丢大了,就像英国媒体质疑的那样:中国学校是“考试工厂”,中国已逐渐意识到“超前教育”的愚蠢之处,为何英国政府却下决心效仿这种教育方式?这样的教育有什么意义?
但出乎意料的是,多数英国网民却支持中国教师,认为中国老师戳中了英国教育的痛点。
英国教育显然是出问题了,从去年英国教育大臣访华,到去年年底请中国数学老师到英国“支教”,到今年春天有消息称英国计划引进中国的数学教辅材料《一课一练》,再到那么多的英国网民力挺中国教师。由是观之,我们是不是也要反省一下,当下全社会不遗余力全盘否定批判的中国教育,是不是也有可取之处?
中国教育确实存在忽视学生个性、功利化、数理化课程太过艰深等问题。想象中,欧美发达国家教育成为一个参照物,其主要功能就是反衬国内教育的弊端:国内是万恶的应试教育,欧美就是高大上的素质教育;国内教育压抑个性,欧美教育褒扬个性;国内教育阻碍创新,欧美教育促进创新云云,不一而足。
但我们从纪录片中看到的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个样子。
我们简单地拿想象中的外国教育说事,要么想象并不存在,要么虽然大体符合事实,却也是积弊重重。最后的结果会不会是这样:在亦真亦幻的参照物对比之下,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中国教育的改革把自己好的东西丢掉了?
教育本身是一个扬长避短,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式教育比较保守,有需要转变的地方,但是这不代表中国的教育就该被贴上“考试工厂”的标签。同样的,就算英国的教育有这样那样的不是,也不能一棍子将之打死。
纪律与自由,辛苦与轻松,高压与自觉,集体与个性,依赖与独立,尊重与约束等诸价值之间,是不是有一个中间道路可以去走?
教育的理想是什么?
我想,应该是理想的教育。
理想的教育又是什么?
也许,是中式教育和欧美式教育的中和与平衡吧!
本文来源: 教育局
08.08.2015 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