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代表委员建言教育均衡化发展——善待乡村教师 补上教育短板

01.02.2016  14:41

  本报记者 马悦 李文芳

  东阳日报记者 陈勇

  1月24日,雪后初霁。省政协委员、遂昌县北界镇中心小学校长华宗宏满是感慨:“2010年下雪时,孩子们在冬天没法用热水洗澡,我们盼望学生宿舍有热水;现在学校条件越来越好,不仅装了热水器,还配备了电脑等教学设备。

  这些年,随着政府投入加大,农村中小学设施越来越完善,学校里图书馆、塑胶跑道、信息教室等一应俱全。2015年,我省所有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认定,进入全国首批5个获得全面评估认定的省市行列。

  农村学校的这些变化,华宗宏委员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尤其是李强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以标准化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给人更大的信心。相对而言,乡村教育还是一个短板。华宗宏委员说,只有继续加快教育均衡化发展步伐,乡村教育才能补上短板,让城乡孩子拥有一条平等的起跑线。

  优秀教师,怎样留住

  这几年,省政协委员、景宁县民族小学教师蓝森华目睹过无数这样的场景:在乡村任教的年轻教师,渴望走出大山、获得更好发展,一有机会就“跳槽”。蓝森华委员说:“留不住好教师,成了城乡基础教育不均衡的症结所在。

  人往高处走无可厚非,但优质师资的流失,让原本薄弱的农村教育,跳不出恶性循环的怪圈。对此,省人大代表、桐乡高级中学高级教师张炜同样急在心里:“近年来教育均衡化发展成效明显,但城乡教育差距仍在。师资差影响招生、阻碍学校发展,结果更留不住人。

  多年前,我省就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绝大部分地方实现了“同县同酬”;率先在全国实行农村教师任教津贴;2015年建立农村特岗教师津贴,有12万余名教师享受,约占总数的30%……

  “其实,乡村教师在意的不仅是薪酬。”张炜代表说,他们还希望政府能在公共性福利上有所倾斜,比如在医疗、交通、工作环境、可持续发展、职称晋升、子女受教育等方面,能有更多优惠政策。

  如今,政策“红利”正在释放。不少乡村教师放弃进城教书的机会,坚守乡村。但如何让更多的优秀教师愿意去农村、愿意留农村?

  在省人大代表、龙游县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蓝雪敏周围,有不少从城区到农村支教的老师,他们都有相同的顾虑,担心政策没有延续性、待遇跟不上。蓝雪敏代表说,乡村要留得住好教师,不仅需要政府财力支持,也要明确补助方案,提高农村基层教师待遇。

  对乡村教师来说,美好生活来自多方面的保障。省人大代表、金华市东苑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夏美丝说,应适当提供公共性福利,提升可持续、专业化的发展平台。

  优质资源,如何共享

  华宗宏委员记得,10年前学校有个师范刚毕业的大男孩,虽然满怀激情,却毫无经验,满是困惑和无助。当他发现自己的学生和镇上小学的孩子差距越拉越大,急得偷偷落泪。

  当教师自身的储备难以满足教学所需,当趋于老龄化的乡村教师队伍跟不上现代教学脚步,只有改变乡村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才能保证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

  这几年,我省有不少城市骨干教师流向农村学校。在衢州柯城区,2000多名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30%以上流动到农村任教,其中从城区流动到农村的优秀教师达13%。当地一些农村小学,出现生源回流现象,表明家长对农村学校有了信心。

  教育,也要坚持共享发展的理念,让更多人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要补好基础教育不均衡的短板,除了留住优秀教师,还要引进优质管理。”省政协常委、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说,这也是他思考最多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省出台指导意见,探索骨干教师、校长流动机制。对于符合条件的教师和校长,每年按照不少于15%的比例进行流动。与此同时,各地纷纷出台“地方版”支持乡村教师计划:嘉善从2011年开始探索教师流动机制,成为国家级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台州实施教育共同体战略,把农村薄弱学校与城区较好的学校捆绑起来,促进教育均衡……

  这些尝试的效果正在凸显。蓝雪敏代表说,在龙游不少小学,就有衢州交流过来的优秀教师。她建议,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培养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动薄弱地区学校发展。

  弯道追赶,何处用力

  去年教师节,25岁的乡村教师汪紫薇回到熟悉的庆元官塘乡中心小学。支教3年来,她和学校里的22个孩子形影不离。条件虽然艰苦,但这个在城里读书的女孩没有退缩。

  这个常人看来倍感温暖的故事,却是蓝森华委员的忧虑——不少年轻人对乡村教师岗位望而却步,“除了待遇差,还有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尴尬”。

  随着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城镇化不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自然减少,不少农村孩子进城求学,一些乡村学校沦为“麻雀学校”,不少山区小学的学生总数在10人以下。

  针对这一现象,我省各地着力推进“小班化教育”,对农村学校小班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让每名学生随时都能被老师关注。相比过去,现在学生受到的是一种精致教育。

  对这种尝试,夏美丝代表表示肯定。她认为,这是农村教育的“弯道追赶”战略,可有效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帮助乡村孩子圆成才梦。她同时表示,乡村教师需要更多归属感,需要被社会认可,才会有更多年轻人扎根农村。

  有代表建议,可参照派遣农村“第一书记”的挂职模式,将乡校教师分散至所在乡镇的村组,担任“教育书记员”或“教育委员”,使乡村教师深度融入基层社会,并在乡村实践中形成本土化的原创教育理论和实践。

          《浙江日报》2016年1月27日12版 http://zjrb.zjol.com.cn/html/2016-01/27/content_2945593.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