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学教授:梁漱溟是中国最后的“儒家”
借着来中国领奖之机,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艾恺29日在北京三联书店与读者共同分享他关于梁漱溟的见解。
正是凭着《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艾恺在本月获得了第九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这是中国政府专门为向海外推介中国文化的翻译家、作家、出版家所设的奖项。
该书是基于艾恺在为梁漱溟写作自传《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后,为印证事实,订正该书未尽正确、周详之处,于1980年8月特来华专访梁漱溟先生,长谈十余次的访谈记录。谈话中,梁氏论述了儒家、佛家、道家的文化特点及代表人物,还谈及与诸多政治文化名人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康有为、章太炎、胡适、冯友兰等的交往经历,并回顾了他一生的重要活动——任教北大、从事乡建运动、创建民主同盟等。书中内容丰富,因此可作为了解与研究梁漱溟思想与活动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
“我为什么给梁漱溟自传起名叫《最后的儒家》,并不是因为他的思想,而是因为根据他的为人而起的。其实有好多朋友批评我,比如杜维明也经常问我,‘你说梁漱溟是最后的儒家,那我算什么?’也有别人说他当然不是最后的儒家。可是我还是会用这个名字,为什么?第一,英文的‘the last’是很感性的词,翻译成中文‘最后’的意思不尽相同。第二,我并不是指他是最后有儒家思想的人,也不是说他是最后一个做儒家哲学研究的人,而是强调他的行为方面,起码在20世纪他是唯一有儒家君子理想的实践。”
他直言,从一个历史研究者的角度看来,就算再过一百年,梁先生仍会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单单因为他独特的思想,而且因为他表里如一的人格。与许多20世纪的儒家信徒相比较,他更接近传统的儒者,确实地在生活中实践他的思想,而非仅仅在学院中高谈。“梁先生以自己的生命去实现对儒家和中国文化的理想,就这点而言,他永远都是独一无二的。”
本书初版于2006年出版,2011年再版,两版均多次加印。本版为全新增订版,不仅订正错讹,还增加了艾恺教授为新版所作的序言,并增补了若干珍贵插图和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