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才是魂归地

31.12.2015  11:37

山东省吕剧院《回家》剧照

  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更何况这是非同寻常的思念:一段山东籍旅台老兵背井离乡半个世纪刻骨铭心的“乡愁”,是吕剧现代戏《回家》传递给现场观众的一份震撼和几多感动!

  山东省吕剧院演出的大型现代戏《回家》,是根据2012年度感动中国的山东籍旅台老兵高秉涵的真实故事创作而成的。几年前,我就听剧院讲到创作山东老兵题材剧目的计划,高秉涵20年护送百余名老兵骨灰“魂归”大陆老家的故事可谓最佳选题。为了写好这段故事,编剧刘桂成还专程去了台湾采风。今年初,我在济南第一次看到该剧时,就被历史沧桑的无情、人物命运的悲怆、狐死首丘的守望、梦牵魂绕的乡愁,所震撼和感动。由于历史的原因,海峡两岸隔绝了50余年,当游子归来之时,“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是悲凉、苦涩,也是反思、警醒,历史不能重演,两岸期待早日团圆!

  全剧借助倒叙的手法和老年函子讲述的方式,从50年前函子与芥兰欢天喜地成亲,遭遇从战场撤退下来的瘸连长等国民党士兵开始。函子和山根等被抓了壮丁,并随着蒋介石兵败被迫到了台湾。剧中倾情演绎了老兵们有家难回的内心煎熬和一个个令人动容的思乡故事。中秋之夜,山根与函子铤而走险的偷渡,凄苦而悲壮。偷渡失败后,军事法庭上山根与函子争死,主审官竟然是山根失散多年的父亲葛大山。一面是血浓于水的父子深情,一面是威严无情的军法处置,父子的意外重逢不仅未能化解矛盾,更是把戏剧冲突推向了极致。在历尽50年的艰辛后,函子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乡,寻找到他当年的新娘芥兰。然而,“皂角树下拜地天,五十年后续前缘。青丝新娘白发老,归家少年背已弯!”两位老人半个世纪后的紧紧相抱,“神态木然而凄婉”,情何以堪!

  可贵的是,《回家》尽管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然而主创善于将刻骨铭心的个体乡愁与深厚宏大的家国情怀相关联,将国民党老兵作为正面形象来描述,突显了善良真诚的普遍人性、叶落归根的人类乡愁、血浓于水的亲情和生离死别的爱情,淡化了故事的政治背景。剧中那骨肉分离的撕心裂肺,刻骨铭心的乡土情结,直叫观众热泪盈眶,更让观众刻骨铭心,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该剧有一个十分重要、运用得非常精彩贴切的道具“福万”。这是一种由麦秆掐成的小饰物,在剧中是新娘送给新郎的信物,寄寓着婚姻的幸福美满。全剧用这一具有浓郁山东特色的爱情信物,贯穿起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曲折传奇的人物命运、催人泪下的浓浓乡愁。全剧开场,在村口的一棵皂角树上就挂上了一串麦秆掐的福万,“皂角湾,三月三,大姑娘树下掐福万。五月端午麦黄尖,掐好福万挂郎肩。郎哥挂满福万串,花轿迎娶新娘还。”然而,短暂的欢乐很快被战争的残酷所搅乱,棒打鸳鸯、亲人分离。在接下来的剧情中,多次出现的福万是恋人的信物,更是思乡的象征。全剧最后当白发苍苍的函子与芥兰重逢之时,“身子颓然栽倒下去”的芥兰顽强地伸出手来,下意识地拉开衣橱门,满满一橱的福万“倾泻而出”!芥兰也在这历史性的重逢中猝然而去。函子狂躁地“捧起地上的福万撒向空中,悲怆大呼”!舞台上,导演匠心独具地强化了这“倾泻而出”和“悲怆大呼”的戏剧效果,狠狠地撞击了观众那柔软辛酸的内心,给人们留下了无穷的意蕴,也进一步突显了全剧的主题。

  编剧刘桂成是一个令我敬佩的剧作家,他深谙编剧之道,把一个很难写的真实故事编写得如此凄美动人、有声有色、寓意深刻、感人肺腑,朴实生动又极富才华。二度创作也颇多可圈可点。《回家》可说是一部群戏,谭连华、李萍、盖勇、文宗哲、王淑芝等,满台的演员几乎个个精彩;《回家》也可以说是一部男人戏,男人唱主角,以雄浑、厚重、悲怆、执著、意味深长见长,同样能深深打动和感染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