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政策吸引基层医务人员到社区工作
为养老院配备足够的医疗力量
政协委员热议“医养护一体化” 破解养老难题
医疗改革作为历年来的民生热点,今年同样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今年的两会中,“医养护一体化”一词出现的频率格外高,截至昨天下午四点,政协委员们共提交了与“医”字相关的提案达14条,其中仅题目里包含“医养护一体化”的就有5条。
昨天下午,各界别政协委员们分组讨论了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在民革界别的小组讨论室内,大家正就“医养护一体化”这一话题展开热议。
政协委员包嘉颖说,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建设需要卫生、财政、人力社保等部门和社区养老服务团队等多元主体的支撑,是一项综合性的民生工程,但截至目前我市尚没有统一的医养护一体化服务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而且我市的基层医疗体系还面临“缺医少药”的窘境。
“好比现在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部分药品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受到限制,我们的患者有很多药在社区配不到。这与‘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理念相背离,严重制约了医养护一体化的建立。”包嘉颖认为要实现医养护一体化,除了保障基层社区医院的医药配备外,还要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吸引更多的基层医务人员到社区开展便民医疗服务,解决社区居家养老缺少医生的难题。
包嘉颖的话音刚落,政协委员杨灵萍立马接过了话茬,她将目光投到了养老院的“医养护一体化”问题。杨灵萍是一位从医三十余年的老医师了,大约从五年前,她开始关注养老院老人的就医问题。她认为,医养护一体化是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式。
“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老人生病了,在养老院里就能就医,医治好以后接着在养老院休养,接受护理。”杨灵萍说,根据她五年来的调研,目前的养老院大多只能提供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有时候就连感冒发烧,都需要家人将老人从养老院里接出,送往医院救治。“有的养老院周边还没有医院,老人路上颠簸还是小事,关键是容易耽误病情。”杨灵萍提议,养老院应当配备足够的医疗力量,这样才有助于医养护一体化的普及。
今年民革界别也提交了集体提案《关于完善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建设的对策建议》,呼吁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使之与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工作的目标、要求相适应。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医养护一体化服务人才培养、使用、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改善医养护一体化服务人员的从业环境。
对于推进医养护一体化建设,少数民族界别政协委员王景峰提出,要进一步联通医养护信息。王景峰的女儿今年刚上小学五年级,王景峰说女儿小时候体质不好,三天两头要跑医院,每次挂号检查一套弄下来,就像打了一场仗。“现在对孩子都比较宝贝,我也想给女儿挂个专家号,有时候凌晨就去排队了。好不容易看下来,治疗了几天感觉还不好,又想去上一级好点的医院,结果那边不认可这里的检查结果,又要重新一项项检查。”王景峰说,他的经历相信不少市民都经历过。
今年王景峰提交的提案是《关于联通医养护信息 推进医养护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建议》。王景峰提出,杭州市在推进医养护一体化的同时,还应建立相应的信息服务平台,在完成市属医疗机构间医疗信息安全联通的前提下,还可以尝试沟通协调与市域非市属医疗机构的信息互通,实现电子病历跟随患者走,提高诊疗质量。
什么是医养护一体化?
医养护一体化智慧医疗服务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整合部门资源,以医疗护理康复进家庭为基础,拓展日托及机构养老健康服务内涵,根据居民不同要求,提供连续、综合、有效、个性化的医疗、养老、护理一体化的健康服务。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见习记者 赵巍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