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拆治归”是什么?

20.01.2017  15:39

拆、治、归——三个动词,形象概括了浙江转型升级打出的组合拳,这一个个“处方”专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痛点”,让“痛点”成为突破点,提升浙江人民的获得感。

这三个字也代表了浙江速度——2016年完成河湖库塘清淤1.37亿立方米,Ⅲ类水质以上断面占77.4%,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以治水倒逼拆违汰劣;

代表了一种深度——2016年拆除违法建筑1.54亿平方米、四年累计6.29亿平方米,为转型提供空间;

更代表了一种高度——2016年“浙商回归”到位资金超过3000亿元,前10个月同比增长19.37%,正转化为转型发展的新优势。

今年省两会,建立健全“三改一拆”“五水共治”“浙商回归”等长效机制,也出现在了《政府工作报告》中。如何念好“拆治归”三字经,一度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

浙江去年清淤1.37亿立方米 你不知道吧,它们也是“宝贝

政府工作报告上说,2016年完成河湖库塘清淤1.37亿立方米,真是天文数字啊!”昨天,浙江省政协委员、农工党省委会常委吴良欢接受采访时忍不住感慨。

这个数字为什么让他惊讶?淤泥不除、浊水难清,清淤越多不是越有利于治水吗?

吴良欢委员是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他去年研究的就是淤泥减量资源化的课题。

淤泥跟装修垃圾一样,如今水质污染,农民基本不把淤泥往田里堆了,省内地区绝大部分淤泥无处可“消化”,只能被拿去做干化填埋等处理了。

上岸后的淤泥该怎么处理,比如柯桥,目前只能经干化处理后运往杭州湾低地填埋。宁波市北仑区也有这样的困境,不过适于填埋的场地有限,未来两三年后将陷入淤泥无处可堆的境地。

吴良欢委员说,很多地方的水利部门很发愁,因为去年清淤时一般会选两岸无污染源的河道,清出来的淤泥还算干净,可以干化后填埋,今后两年要转向相对“”的河道,带有污染物的淤泥就不能做简单填埋处理了。

但在吴良欢看来,每一类淤泥都可以成为有用的“宝贝”,“有毒有害的处理后可以用在工业上,检测合格的可以用来当作种花种树的绿化土,没有污染的可以直接还田,增加土壤的肥力!

他的课题组今年还准备在柯桥、宁波等地设立淤泥资源化处置的试点,尝试把淤泥“技术加工”成生态砖、营养土等有用的产品。

其实,杭州的下城区已经在先行先试了。去年6月,华丰路附近的清淤综合处置场试运营,先干化处理淤泥,随后通过设备加工成绿化土、活性炭等。

拆只是第一步 后续开发才是考验“浙江铁军”的眼界和水平

三改一拆: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和拆除违法建筑

16日下午,代省长车俊到温州代表团参与政府工作报告审议,桌上放着厚厚一本《鹿城区城中村改造工作情况汇报》,他翻阅后打趣道:“这是交了一份成绩单呀。

这本详细阐述规划的本子,是省人大代表、鹿城区委书记李无文特意带到会场的。

去年10月,鹿城区双屿街道中央涂村4间民房倒塌,伤亡超20人。温州随后启动全市“大拆大整”专项行动,重点锁定城乡危旧房和城中村。李无文说,这次拆征百姓都很认可,像地处温州CBD的杨府山塗村,村民们一次次打越洋电话动员40多位侨民回乡签约。

过去讲鹿城没有发展空间,主要是3.5万亩的城镇低效利用土地。”在李无文眼里,“”字背后是“揉面”的功力,把旧小区、旧厂区、旧市场这些拖累发展的坛坛罐罐打碎,同时还解决了“五水共治”、安全隐患等问题,而且直接打破“浙商回归”落地难的困境。

大拆见作风,大建见水平——代表们讨论认为,拆只是第一步,后续开发建设更为关键,考验的是“浙江铁军”的眼界和水平。

美盲最可怕,‘操刀手’如果不懂审美、把握不准发展趋势,拆了一个城中村,可能又会建起新的城中村。”省人大代表李星涛认为,既要塑造高品质的人居环境,还得给历史建筑的留存提供机会。

G20成功举办 让杭州具备了和西雅图等科技名城竞争的能力 浙江欢迎你回家

浙商回归

省政协委员、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李剑飞,做了个很细致的调研,发现省外新生代浙商有三个特点——

年轻,25岁以下人员占10%,25-34岁人员占比42%,35-45岁占比48%;

文化水平高,61.27%人员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30%的人有海外留学背景;

产业质量高,73%投身第三产业,其中,63%的创业领域跟浙江省提出的八大万亿产业(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相关。

省外新生代浙商中,有6.1%的人员已回归发展,投资额达833多亿元;有10.4%的人员准备回归发展,在5892名尚未回归的新生代浙商中,有46.5%的人有回乡创业打算。”李剑飞建议,要牢牢抓住这些浙商,建立联络联谊机制,设立省外新生代浙商回归发展产业基金,打造创业创新基地等,吸引更多人回归。

一样是浙商回归,省政协委员、绿盛集团创始人林东,关注的是海外浙商。

林东曾被誉为“牛肉干大王”,2000年,他赴澳大利亚墨尔本攻读MBA,学成归国后,再次选择了到杭州创业,“当时主要看中杭州的市场化运作相对比较成熟、政府的服务意识强等原因。

谈及海外浙商“回家”的问题,他信心满满:“未来十到二十年里,浙商回归、海归创业还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尤其是杭州,在G20杭州峰会成功举办后,已经具备了吸引顶尖科技人才的能力,杭州未来将具备和西雅图、旧金山等世界科技名城竞争的能力。

(来源:都市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