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地质红利”
红利一 发展实体经济,助力经济发展质量提升
无论是继续破除无效供给,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还是发展壮大新动能,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都有地质工作的因素融入其中。
中国的许多与资源能源有关的行业,都需要通过科技进步、产业升级而脱胎换骨、绝境求生;而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地质勘探、矿业开发等领域的参与,以及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清洁煤等技术的支持。
此外,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对地质工作也有着革命性的影响。今后,大数据在地质行业内的创新中应用必将深化,相关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服务的步伐必将加快。
红利二 强化基础研究,科技投入向民生领域倾斜
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从报告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个对地质工作极为有利的信号:国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强雾霾治理等领域的攻关,使科技更好造福人民。
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地质行业的重点也是“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通过启动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从而形成有宏观影响的科技成果。同时,相关科研院所要加强与企业在重大科技项目上的联合攻关,支持与企业融通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人力人才资源是创新发展的最大“富矿”。报告提出:“改革科技管理制度,绩效评价要加快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对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科研人员,采取灵活的薪酬制度和奖励措施。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显然,地质科技人才也将从中受益。
红利三 发挥技术优势,打好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
报告提出,要“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方面取得扎实进展”“要分别提出工作思路和具体举措,排出时间表、路线图、优先序,确保风险隐患得到有效控制,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这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对于精准脱贫,地质工作从来都是精心部署、全心服务。无论是因地质生态因素致贫的地区,还是本身有着丰富地质资源而未应用的地区,地质工作都有着不可比拟的技术优势。今年,面对“加大精准脱贫力度”的部署,地质扶贫、生态扶贫、科技扶贫也将强化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支持,继续发力,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对于污染防治,更是地质工作的职责所在。报告提出,今年我国将“推进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深入推进水、土壤污染防治,实施重点流域和海域综合治理等。显然,在这些地质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最令人瞩目的领域,地质工作完全可以更好地发挥优势,与各行各业携手行动,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红利四 服务区域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
区域发展需要地质工作的全程参与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如今,“塑造区域发展新格局”依然需要地质工作尤其是基础调查工作的支撑,无论是“加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改革发展的支持”,还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都将看到地质工作者的身影。
近年来,城市地质工作正在成为地质工作的重要领域。当前,无论是大城市的科学管理,开发地下空间,还是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加强地下综合管廊等建设,都需要地质工作的支持。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人,而管理者的科学决策、精细化服务、人性化管理,都必须有精准的地质调查成果作为支撑。
红利五 做好地质工作,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当然,报告中最直接的嘱托还是“做好地震、气象、地质等工作,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作为一个地质环境复杂、自然灾害频发的大国,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的环境和防灾减灾的基本保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国家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还存在诸多“短板”,比如灾害监测预警体系还有待完善,重救灾轻减灾、重灾中应对轻灾前预防的思想还比较普遍,一些地方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不够普及,这些都需要地质工作的鼎力参与。
如:加快开展以县为单位的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为建设国家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提供基础数据;与气象、水文、地震等部门共同构建分工合理、职责清晰的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对各类地质灾害的发生原理和演化过程进行科学研究,提升防御、监控、治理的能力等。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
纵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深化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等,均与地质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在新时代,地质工作的深度广度无论如何拓展,则都是为国家和人民解决资源环境问题而殚精竭虑,为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全力以赴。
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地质工作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如今,它也将在这个新时代的春天中再次出发。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