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建言优质资源“双下沉” 全民医疗如何兜底

15.01.2015  07:13

   浙江在线01月15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吕玥 通讯员 李宏 鲍蔓华 何明亮)大医院人满为患一号难求,社区医院因“资质低、药品少”导致百姓不愿意前往就诊;全科医生的工作量大、待遇低,工作积极性不高……这些基层医疗难题该如何破题?我省推行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人才下沉”制度又该如何落实到位?省政协委员们为此积极建言献策。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相对不高,小病在社区就诊的构成比呈现下降趋势;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和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人员流动性较大,难以留住人才;基本建设经费短缺,人手不足、设备陈旧,不能满足基本工作需要;基本药物配送不及时,常见慢性病用药与医院供药不匹配;一线人员综合素质及业务能力亟待提升,门诊检查费加重基层群众看病负担……

  近年来,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网底”的我省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有了长足进步,但尚未突破固化的体制藩篱,还存在不少问题。

  为满足庞大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群体需求,紧密围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中心任务,省政协展开深层次调研、多形式协商,找寻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各种良方。

   资源下沉:百姓就诊更便利

  今年73岁的王义迪是宁波市民,常年患有冠心病和高血压,因为经常要配药,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简直就成了他的“第二个家”。

  自从2010年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老王感到,看病的费用是减少了,但带来了新的麻烦。社区医院里,没有他常备的一些药。要开外配处方就只能到大医院去,很不方便。

  跟老王有同样感受的人还有很多。来自鄞州区卫生局所作的“居民对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情况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约一半被调查者觉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药品品种单一、数量少,不想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看病买药;有八成多医务人员也认为,在社区医院用药,选择权受到了限制。

  “普通的胃溃疡一旦确诊,我们完全可以治疗,但苦于基层医院缺乏相关诊断设备,老百姓不得不往大医院跑,费时、费钱、费力。所以,人才要下沉,技术设备也要跟着下沉。”近日,杭州市上城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张虹在“浙江政协·民生论坛”上表示,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如果设备跟不上,照样留不住病人。

  为有效破解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这一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我省于2012年作出了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人才下沉”的重大决策。

  然而,医疗工作是综合性的,无法单靠一个医生完成,需要医护及整个管理团队的协助,需要医疗设施设备的支撑。受援医院往往受到这些客观条件的制约。同样一名医生,在城市医院可以诊疗的病,在受援医院因条件受限变得无法展开。很多受援医院在偏远山区,与城市医院相距甚远,急会诊、双向转诊困难。加之受援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滞后,无法较好地实现资源共享与远程会诊服务,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帮扶的成效。

  省政协从2014年初就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认为,要综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需踏踏实实做好规范化建设。

  调研组认为,要结合省级中心镇和小城市培育建设规划,重点培育建设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服务能力的中心镇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重点支持欠发达地区推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引导和鼓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中医药服务、社区康复、慢性病、老年病等临床特色专科,加强急救能力建设,鼓励发展康复和老年病房,并通过开展乡镇卫生院等级评审,提高乡镇卫生院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

  加强基层卫生适宜技术研究、推广和应用,深入实施基层中医药能力提升工程,完善基本药物政策,满足广大群众的就医用药需求。加快建立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引导病人除急诊、重危大病外,首诊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基层医疗机构、二级医院与区域内三级医院的纵向合作机制,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均衡发展;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加大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报销比例,引导农村患者首诊到乡镇卫生院。

   人才下沉:基层医疗盼甘霖

  周秀娣是奉化大堰镇张家村卫生室的一名乡村医生,今年已71岁了。近40年来,她一直在这个小小的卫生室里行医,因为没人接班,她只能一个人坚守。

  和张家村卫生室一样,柏坑村卫生服务站也是一个人的医院,医生成荣胜是3年前被指派到这里的。按规定,卫生服务站至少需要两名医生和一名护士,以达到24小时接诊的目的;而作为上级医院,大堰卫生院因为医生流失情况严重,派不出更多医务人员。大堰卫生院的医生往往身兼数职,一名医生退休或调离,一个科室可能就要停诊。

  成荣胜从医17年,至今还是初级职称,比他的同学落后的,还有收入上的落差。成荣胜坦言,如果有机会的话,他也会选择离开。这种现状不改变,大堰卫生院将来就有可能成为“空壳医院”。

  这样的无奈在很多基层医院都存在,不少基层医院医生觉得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空间有限,便一直在寻找“走出去”的机会。

  “其实,不管是招不来还是留不住,其根本原因都是基层医院的待遇不够优厚,发展空间不大。”要破解基层医院人才荒的现状,省政协认为应加大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卫生行政部门面向基层制定规划,通过“上提与下沉相结合”,通过在职培训、转岗培训、委托代培等形式,加快培养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医疗机构短缺的全科医学人才,尤其是公卫、医技、护士等急需人才。

  在人员招聘、职称晋升、生活和住房保障等方面,省政协建议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引导鼓励优秀的编外人员、应往届医学毕业生、个体执业人员到空编的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利用多点行医政策,吸引更多的中高级专家到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

  基层医疗,是全民医疗的一张“网底”。不管是从缓解医患矛盾的实际出发,还是从发达国家比较健全的层级诊疗经验来看,基层医疗都是需要保障的。而基层医生,正是这种保障的执行主体。

  “应进一步理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机制,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编人员人事关系收归县(市、区)级统一管理,取消县(市、区)级医院政出多门和重叠交叉管理。取消管理人员行政级别和行政职务终身制度,引进一批有经验、能干事的资深医务人员充实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队伍。合理解决编外聘用人员的待遇问题,对编外人员实行同工同酬制度,对工作5年以上经过考核合格的编外人员进行定期转正。”省政协调研组建议。

   重心下沉:合力破解看病难

  患者“择医”,其实与学生“择校”是一样的道理,都是优质资源过于集中造成的。

  当前,“资源下沉、人才下沉”工作面临城市优质资源不足、部分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大、托管与被托管医院之间磨合不够等问题,城市医院下沉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也有待改善,工作积极性有待提高。尤其是受制于有限的医疗人才储备和自身承担的繁重临床任务,城市医院本身的任务压力较大,合作办医要下派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往往是医院编内骨干人员,给医院正常运转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省政协常委、省新华医院院长蔡宛如坦言:“一般而言,城市医院会优先选派本院特色临床科室的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前往指导和扶持。但与此同时,这些特色科室在城市医院往往业务量大,人员紧缺。如果骨干长期派驻基层,势必会影响本科室的发展和运转,就使得医院在选派人员上存在一定难度,难以做到较好兼顾。”

  浙江医院就把中美糖尿病中心的分中心开到了浙江医院平湖分院,知名专家团队将定期进驻医院。院长严静说:“真正优质的医疗资源下去了,老百姓在家门口看病才能成为现实。”

  “分院的医护人员现在经常与省医院专家坐在一起讨论;以前周末不上班,现在周末开论坛、忙学习,越来越有浙医二院的范了。”省政协委员、浙大附属二院院长王建安说,浙医二院是我省下沉医院最多、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项目最早启动的省级医院。

  “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要做到输血与造血结合、技术与文化并举。”王建安对此有着深刻体会。

  要真正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省政协还建议,加强已出台的有关政策文件落实督查,以促进省级相关政策在基层的落实,深入推进基层卫生综合改革,不断增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活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日常门诊医疗监管,从严规范医保部门与医院结算医保费用制度,监管医院的治疗行为,防止出现“滥检查”、“小病大看”等现象,积极应对“开药不多、检查不少”引发的看病贵问题,做到政府投入与取消药物加成同步到位,在保证医院正常运转的同时,回归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省政协建议,按照功能分级、分类管理、资源共享、坚持效率和适宜实用等原则,制订出台《浙江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设备配置指导意见》,明确各地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标准化配置的具体标准和实施要求等,进一步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配置行为,提升整体服务能力,提高医疗资源使用和运行效率。省财政要统筹考虑各地人口规模和政府财力状况等因素,明确设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标准配置专项补助资金,根据具体实际给予适当补助。

  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是排解基层群众所忧所急所难的大实事、大好事。省政协领导指出,深入扎实持久地推进“双下沉”工作,需统一认识、上下合力、健全机制,并实现长效化,“下得去、合得来、做得好”才能使群众真受益、双方都受惠,省委省政府的政策决策也将落地有声。

  -专家观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郑树森:针对当前城市医院就医流量大、医务人员超负荷运转及县域医院服务能力、管理能力有待提升的现状,需要逐步明确资源下沉的模式架构和实施路径,即行政手段与市场机制并举,充分发挥城市医院与地方党委政府的积极性,以提高合作医院的服务能力和吸引力为核心、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使城市医院与基层医院建立具有较强生命力与可持续性的全面托管的合作办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