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政协委员的民生情怀 如何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

04.03.2016  11:59

  3月3日下午,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开幕会上,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代表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从这份工作报告的字里行间,你能感受到政协委员为实现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担当。

  “共享”从来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体现于生态环境、创业致富、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的方方面面,让美好愿景变为现实,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

  “关注群众期待,努力推进民生改善”,“坚持履职为民,谋利民之策,献安民之计,促惠民之举”,“紧扣教育、医疗、就业、环保等热点问题开展视察调研”……字字句句背后,是政协委员们参政议政的身影。让我们通过4位委员的故事,感受他们的“民生情怀”。

   绿色生活,我来助力

   呼吁护好林业“生命线”

  认真听完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吴鸿委员特别在“2016年主要任务”中的“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句话上标注了一排着重号。“实现‘十三五’的良好开局,打好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战,走绿色发展之路是题中应有之义。”作为一名林业专家,吴鸿委员对“绿色”有着特殊的情结。

  多年来,吴鸿委员一直致力于推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建设。他调研的足迹遍布浙江西南部的山区,并把收集到的民声、民意整理成册,最终形成一份份有针对性、饱含民生期待的提案。

  他感慨于临安白沙村的嬗变:以前,村民靠砍树、卖木头赚钱,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白沙村经常遭受洪涝灾害。如今,在党委、政府的引导下,村民们转变发展观念,把砍树变成护树,搞农业休闲观光,村民收入大幅提高,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这充分应验了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这次参加全国政协会议,他带来了多份有关生态保护方面的提案和建议。其中一份是“关于推进生态红线划定,护好林业‘生命线’”的建议。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破坏自然资源、侵占林业生态用地时有发生,生态承载力趋于饱和,亟需划定林业生态红线。”吴鸿委员建议,国家层面要尽早出台划定生态红线的指导意见,明确生态红线的总体目标、实施步骤和划定要求。同时,健全国家层面林业生态红线保护法律体系,加强生态红线保护的考核评价工作,比如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等,“要通过多种手段,为群众打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让更多百姓共享‘绿色’生活。”

   百姓健康,我来守护

   深化医改建“健康中国”

  坐在会场里聆听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姚克委员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内容格外关注。他的公文包里,放着5份提案和建议,每一份,都与之密切相关——

  《“三医联动”靠体制保障医改难题有中国解法》、《“三医联动”力促我国从仿制药大国成为仿制药强国》、《全面“二孩”新政的医疗短板问题亟待高度重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建议》、《加强医疗废物管理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十三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依然是百姓和医务工作者关注的大事,作为一名政协委员,理应像常委会工作报告所说的,要紧紧围绕‘十三五’开局起步建言献策。”姚克委员说,全国各地的医改实践,已显示出强大创新力与实施成效,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健康中国目标,一定会如期实现。

  这份牵挂百姓健康的情怀,记者同样在李兰娟委员身上感受到。

  “我的病人需要我,等我看好门诊就飞来”“哪怕是半夜,及时出诊,就能救回一条生命”“想要为这个问题呼吁,就得多接受媒体的采访”……数天来,李兰娟委员在和记者通话时,话题几乎都绕不开对病人的关怀。

  永远把病人的关切装在心底、放在首位;发挥专业所长,研究攻克难题,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跳出专业领域,倾听百姓呼声,加强基层调研,助推民生难题破解……“打造健康中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李兰娟委员说。

   致富路上,我来建言

   培养新型的职业农民

  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提到,今年要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高扶贫实效”为议题,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当前,我省已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现象,接下来如何进一步提高群众获得感,计时华委员把目光聚焦到了农民身上。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农民一直是社会中吃苦耐劳的象征,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耕田、播种、收割,年复一年。但是,当前很多人不愿意当农民,很多农村的青壮年基本都在外打工,把地留给老人或者干脆承包出去。”计时华委员认为,未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地”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这两天,我一直在修改关于加强农民职业教育的提案,呼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计时华委员关注“职业农民”这个话题已有多年。

  在此前的调研中,不少人听到“职业农民”这个提法都会觉得惊讶:当农民也是一种职业吗?因为在我国,农民更多是一个身份符号,而不是一种职业。这种疑问让计时华委员更加认为,现代农业发展升级,从“农民”到“职业农民”的过渡中,教育培训任重道远。

  计时华委员说,当前,我省已有不少培训农民的好经验,比如成立了浙江农民大学,专门开设专业来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型人才。

  计时华委员认为:“当人们觉得农业有奔头,农民这个职业有甜头,自然会乐意投身其中。只有农业劳动的含金量提高了,农业发展带动了农民的不断增收,农村才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本文来源:浙江日报     责任编辑:林敏)

版权声明

凡注有衢州日报、衢州晚报、掌上衢州或衢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独家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为"衢报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