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映单里看变化杭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年一变化
“我现在啊,每天下午4点出门,晚上10点半回来,天天都这样。”留下街道农村电影放映员杨志平边说边递过来满满的几张纸——从4月10日开始,一直到11月底,杨志平要去西湖区大大小小的社区、村文化礼堂、单位放映电影,总计有290场。
农村放映的几个变化
即便是最热的40摄氏度那几天,杨志平也没有歇下,用一辆小面包车带着全套的设备,走社区下乡村,用光与影伴随人们度过酷暑长夜。“很多老年人,还有外来务工人员都会聚过来看。热是热的,但他们一个个都看得很开心。”杨志平说。
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现在,杭州有一支完善的农村放映队伍,成立了农村院线,将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伸到了城市的最末端。市电影公司农村院线张思亮介绍,去年杭州在农村放映近3万场,远超省里的要求。今年,从4月开始到11月的每个周末,有120套专门采购的数字播映设备由放映员们扛着,在杭州的各个农村晒谷场、文化礼堂间奔波。暑期,有的放映员一个晚上要连着赶两个村子。
杨志平是杭州城里资格最老的农村放映员,从1978年开始一直干到了现在,见证了杭州农村电影放映的变迁,感触特别深刻。“以前都是在村里的晒谷场放映,那得看天吃饭。有时候放了一半下大雨,观众一下子跑完了,我还得在现场收拾设备。”老杨说,现在,很多时候都在村里新建的文化礼堂里面,那就不怕刮风下雨;村民们也不用坐着小板凳,可以坐得舒舒服服。
“就连设备也有很大改善,以前的放映机又笨重又不好操作,现在都是专用的电脑连着投影仪和音响,轻便,效果又好。”老杨说。
农村放映的历史也体现着村镇的变迁。杨志平观察到,现在农村本地年轻人越来越少,来看电影的大多是老年人带着小孩,还有外来务工人员,因此也会针对他们的需求进行配片。他会让村里的文化员先去摸个底——今年的片单上就有如《绝战》《惊天大逆转》《高跟鞋先生》这样的新片。
基层文化阵地建设,
杭州走在全省前列
市文广新局科技处主管农村院线,处长郑智伟介绍,现在农村百姓生活富足了,对于文化生活的渴望和追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也将促进未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发展,“未来,会利用普及的农村文化礼堂将农村放映的场地固定化,也能给村民们带去更多的视听享受。”
郑智伟透露,今年的农村放映将继续体现“五五原则”,有一半的电影是两个月内的新片,另外则会准备更多的科教电影,比如宣传国家大政方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五水共治”等和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今后,城市周边要多放新片,偏远山区需要更多的放映机会。”
农村院线的建设与发展是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近几年发展的一个缩影。五年来,我市不断夯实基层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质增效,积极推动并制定实施杭州市《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和《杭州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2016-2020),初步形成国内领先,具有鲜明特点的“1+X”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体系。
最新数据显示,在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上,杭州走在了全省前列。市本级及12个区、县(市)文化馆均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综合文化站上等级率100%,其中特级和一级综合文化站146个,数量居全省首位。在特色创建和文化帮扶工作方面,余杭区“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提升工程”以东部地区第一的成绩获评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梦想小镇入选全省首批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示范点。(下转第2版)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首席记者 张磊 编辑:汪浩